文:李偉。 編者按:
國產電影強勢崛起的背後,是觀眾對精神文化消費日益增長的需求。
只有讓電影產業蓬勃發展,競爭激烈,才能更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進一步提公升中國電影在海內外的競爭力。
這個春節檔,你看過這部電影嗎? ”
在普通的節日問候語背後,是一連串關於中國消費的火熱數字。
據燈塔專業版統計:2024年春節檔**周(2月10日-2月17日)總票房為8016億元,163億人次,均創影史新高,重新整理中國電影史春檔紀錄,較2023年春節檔票房和人數分別增長18%47% 和 2636%。
過年看電影“成為越來越多人過年的選擇。
截至2月27日,《火辣辣辣》和《飛行人生2》票房已突破30億,分別達到33億和31億,《第20條》也突破了20億大關。
賈玲**一年100斤“等電影相關話題在春節檔期間被大家津津樂道,甚至帶來了新的健身熱潮。
中國觀眾對電影尤其是國產電影的熱情,不僅體現在今年春節檔的票房和觀影人數上,如果關注2023年的資料,就會發現這種趨勢在去年其實已經越來越明顯了。
據M大資料統計:2023年中國電影市場年度總票房為54915億元,其中460部為國產電影5億元,佔8377%,內地票房前10名均為國產片; 觀影人數創下四年新高,達到12人99億,**擁有多部電影的人口比例也創下了近4年來的最高水平,從觀影總人數來看,人均電影消費已反彈至109元。
在人們熱衷於談論消費疲軟、消費降級等話題的時候,我們看到了電影領域,尤其是國產電影的消費力強勁,票房紀錄不斷重新整理。
下面就來看看以下內地影史總票房前20名的名單吧! 只有一部荷里活大片《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入圍,其他都是國產片,票房不斷打破紀錄。
表1:內地影史總票房榜前20名
資料**:根據公開資料整理,資料截至2024-02-27
記得? 曾幾何時,我們經常去影院感受荷里活大片帶來的“速度與激情”,但現在為什麼國產電影在票房市場上幾乎稱霸全球? 我們變了還是時代變了?
表二:1994年至2023年內地電影票房冠軍
事實**:公共資訊的整理。
從表2“1994-2023內地電影票房冠軍”中,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這一趨勢:
從1994年到2000年,美國大片絕對是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寵兒,吸引大眾走進影院體驗一場奢華的視覺盛宴; 2000年後,隨著本土知名導演張藝謀、馮小剛等人的崛起,來自美國、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大片在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被“分成三部分”; 2015年以來,國產劇情片、戰爭片、喜劇片牢牢佔據了票房霸主的地位。
除了票房冠軍之外,國內票房前10名選手近年來也呈現出類似的趨勢:在2021年和2022年票房前10名中,國產電影佔據了8個席位; 2023年更進一步,TOP10全部為國產片。
此外,如前所述,國產電影在2023年將佔據驚人的83%的年度票房77%,而 2017 年為 533%。
雖然有人質疑國產電影的興起,究竟是因為限制了荷里活大片的進口,還是減少了宣傳力度,但如果研究一下我國引進進口大片的政策變化,結合上述資料的分析,就會發現,“不是我們的對手更弱,而是我們更強。”
簡要回顧一下中國電影開放的歷史,早在1994年8月,廣電部就發文明確提到,每年將引進10部優秀的外國電影,當時主要引進荷里活大片。
這些大片的推出,給各方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大開中國人民的眼界,因此廣受好評。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也可以說荷里活大片為中國電影市場的崛起做出了貢獻。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引進步伐進一步加快:2001年,中國承諾以賬戶共享的形式每年引進20部電影; 2012年,在承諾加入WTO的20部電影的基礎上,每年新增我國進口14種高科技格式(IMAX、3D)的賬戶共享影片,進口大片在中國的佔比從13%提高到25%; 2015年9月,中美雙方簽署了新一批**協議,其中電影的引進承諾增加進口批次的數量(即一次性買斷版權電影)。
2016年,買斷影片數量大幅增加,12月初達到47部(以往慣例每年約30部),加上34部海外影片,當年引進的海外影片總數超過80部。
2019年,中國引進的進口影片數量達到峰值122部,票房達到230億部,佔中國大陸電影總票房的35%93%。
2020年以來,雖然受疫情影響,進口片數量有所減少,但隨著市場的逐步復甦,進口片數量也迅速**,2023年進口片數量將從2022年的59部**增加到76部,預計2024年這一趨勢將延續**。
如果不是我們引進的大片少了,那麼究竟是什麼讓國產電影迎來了自己的“**時代”呢?
從本質上講,中國電影的競爭力在不斷提高。
回想2015年,面對新一輪的電影市場開放,國產電影人一度表現出很多擔憂,用知名導演寧浩的話說,面對來勢洶洶的荷里活超級大片,“當年大家還在想著生存”。
出乎意料的是,2023年國產電影與進口電影全面競爭時,國產電影市場占有率將超過80%。 無論是從新生代導演演員的不斷湧現,還是從動作片、劇情片、戰爭片、科幻片、搞笑片等內容生態來看,國產電影都真正展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
更重要的是,隨著競爭力的增強,國產電影也在悄然改變中國觀眾的消費偏好,通過供給側變化帶動需求。
我們想想,為什麼這麼關注最近爆款的國產片呢?
以賈玲的《火辣辣》為例,雖然對電影劇情有很多爭議的聲音,但親身**之後,我們還是會被賈玲在電影背後的真誠和努力深深打動。
可以說,賈玲抓住了“****”的熱門話題,以“**一年100英鎊”的震撼效果點燃了票房。 但中國人更懂中文,這不就是國產電影的先天優勢嗎?
同樣備受關注的《飛翔人生2》和《第二十條》也因為導演和編劇抓住了我們關注的熱點或痛點,並用足夠真誠的表演來補充,贏得了人們的心。
相比之下,荷里活大片的刻板特效和英雄主義,讓很多觀眾近年來在審美上越來越疲憊,看電影的興趣也有所下降。
在多重因素作用下,進口大片市場效率下降,各大院線從經濟利益角度縮減檔期已成常態。
然而,儘管近年來取得了巨大進展,但仍有許多需求需要滿足。
從觀眾群體來看,以下人群對優秀國產片的渴望更強烈:
一。 以中國“Z世代”為代表的年輕觀眾更注重個性化內容和真實情感的表達,他們希望看到更多表達自己內心的優秀國產電影;
二。 面對城市白領和中產階級的職場壓力和迷茫,他們更願意看反映現實主義的深刻電影,或者是可以投射內心,讓他們得到釋放和撫慰的優質電影。
三。 在新崛起的更廣闊的下沉市場中,隨著電影銀幕的普及,曾經的潛在觀眾變成了真正的觀眾,他們也想看自己能看懂、能看懂的電影,更接地氣的國產電影。
觀眾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只有讓電影產業蓬勃發展,與百家爭霸,才能更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同時進一步提公升中國電影在海內外的競爭力。
或許中國電影人面臨的最大障礙是中國“電影分級制度”的姍姍來遲,這對電影產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可以從南韓的經驗中吸取一些教訓。
在南韓電影發展的早期階段,就深受審查制度的影響,無論是在日美殖民統治時期,還是在1972年南韓進入“維新一代”之後,軍政府對電影實行嚴格的審查制度,要求必須製作符合特定概念的電影, 使得電影製作和發行趨於統一,南韓電影的發展受到很大遏制,電影的題材和表現力大大減少,電影的娛樂性被徹底破壞。
此外,南韓電影的發行渠道長期被美國“壟斷”,美國利用南韓作為傾銷荷里活電影的市場,大量進口電影在國內電影市場上映,國產電影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直到20世紀80年代,南韓電影才開始在內外部壓力下“解凍”:1984年,南韓對《電影法》進行了第五次修訂,廢除了嚴格的電影發行配額制度,將電影製作從許可制改為註冊制,鼓勵小電影公司和獨立製片人參與, 為電影產業的商業化奠定基礎。
1993年,金永三在年報中指出,“荷里活電影《侏羅紀公園》的營收相當於150萬輛現代汽車的索納塔的利潤”,“如果迪士尼的年營業額與IBM相當,那我們為什麼不全力以赴發展影視產業呢? ”
因此,電影成為南韓重點文化產業的一大發展方向,在立法、行政組織、財政支援等方面支援電影的發展。
但真正在南韓電影繁榮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是金大中**和他的“電影分級系統”。
1997年,金大中競選**,在競選期間,他就電影界發表了宣告“支援,但不干涉”。廢除電影審查制度並最終兌現其承諾的承諾。
在南韓頒布的《視訊產業振興基本法》中,電影審查制度改為電影分級制度,電影分為五類(G及以上、15及以上、18及以上、限制(R))。
根據南韓《電影和錄影法》,電影經營者應在電影上映前向**分級委員會(KMRB)申請發行其電影,KMBR電影委員會由影評人、大學教授、表演導演、記者、電影節策劃人、電影製片人、電影導演等不同背景的專業人士組成, 主要負責電影的分級。KMRB還設有事後管理委員會和監事,以進行分層的事後管理。
在電影的分類上,委員會充分考慮了以下因素:主題、色情、暴力、台詞、恐懼、毒品、模仿的危險。
此外,還考慮了意識形態、宗教、習俗、種族和民族等特定因素。 評分基於每個年齡組的接受程度。
電影分級制度實施後,南韓電影人在電影題材和表現形式上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選擇,更多優秀、深刻的南韓電影層出不窮。
在票房方面,1993年南韓電影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僅為159%,到2001年已超過50%。
同時,南韓電影的海外影響力也大幅提公升,1996年南韓電影的出口額僅為40萬美元左右,而到了21世紀,南韓電影的出口額大幅增長,2005年達到7600萬美元,是1996年的190倍,到2016年, 它將超過1億美元。
南韓的電影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公升,中國市場成為南韓電影技術最大的出口國。
此外,由於審查制度的放寬,南韓電影題材越來越豐富,製作水平不斷提高,如《老男孩》《綠洲》《坩堝》《釜山行》《寄生蟲》等,在獲得國際電影獎項的同時,也贏得了更多的市場口碑。
中國電影製作人也一直在爭取在中國實施“分級制度”。 如今,由於缺乏分級體系,中國電影可以向公眾開放,這實際上對電影的題材和表現形式構成了很大的限制。
此外,由於擔心電影過度審查,中國電影人經常進行自我審查,這實際上是對他們藝術創作的一大限制。 作為藝術創作,充分發揮電影的空間是非常必要的。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市場是配置資源的有效方式當我們在需求端實現了高度的市場化,把更多的電影選擇權交給了觀眾時,我們將進一步開放供給側。
通過“分級體系”,真正賦予了電影人更多的創作選擇,相信在市場的接力棒下,我們的國產電影可以發揮出更精彩的**,撬動更多中國電影“火爆爆”的消費力!
作者為長江商學院副院長、經濟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