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人大、全國人大、全國人大召開前夕,多位代表委員提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強氣象關鍵核心技術研究,增強城市更新轉型中的氣候韌性,全面加強防災工作。 緩解和救濟能力。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加快形成碳減排立法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氣象局強對流重點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鄭永光今年將提出四點建議:聚焦氣象關鍵核心技術,持續提公升中小災害天氣監測預警能力,進一步提公升航空氣象保障綜合能力; 進一步加強生態氣候資源保護。
中國是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例如2023年7月底和8月初華北地區的極端暴雨過程,導致嚴重的人員和經濟損失。 鄭永光介紹,2023年全國自然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454人5億元,其中氣象災害和連鎖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2926億元、超強颱風、特大洪澇、突發強對流天氣(龍捲風、冰雹等)、高溫乾旱給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帶來巨大風險和挑戰。
鄭永光表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防範氣象災害重大風險的整體發展和安全要求越來越高,人們對氣象服務美好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多樣化,急需加快科技創新,以應對新形勢、新要求。 突破災害預警關鍵技術,搶占制高點,有效提公升防災救災能力,構築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鄭永光建議,要設立氣象領域重點專項,加強集中研究; 建立有效機制,鞏固行業部門職責和作用; 確保研發投入穩定充足,促進科研成果產出和人才培養。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地球系統數值預報中心主任龔建東在提案中表示,中國氣候變化敏感區和自然災害脆弱區高度重疊,進一步增加了氣象災害風險。 要高度重視氣候變化背景下城市氣象災害的新挑戰,將氣候韌性建設的要求落實到城市規劃、法律法規體系和城市更新中。 在規劃方面,要加強頂層設計引導,堅持“讓”、“防”“避”相結合的原則,完善韌性城市規劃指標體系,研究編制韌性城市專項規劃,強化各項國土空間規劃中城市韌性提公升的剛性約束。 完善城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仁今年第三次提出加快制定氣候變化法的提案。 2022年全國人大兩會期間,張天仁提出建議,盡快啟動氣候變化立法工作,以法律形式將“雙碳”目標確立為國家戰略,以法治方式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在2023年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會議上,張天仁、徐彥斌等60名代表提出了關於制定氣候變化法和促進碳中和法的提案。 張天仁建議,全國人大要牽頭盡快啟動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立法,為各類碳減排和碳交易活動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據和有效的制度保障,以法治的方式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的實現。 該法案得到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的上述回應。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加強氣象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究。 攝影:張珂。
在今年全國人大、全國人大召開之際,張天仁再次提出,全國人大要帶頭加快制定氣候變化法,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碳中和碳減排統一協調的法律體系, 以法治方式推動實現碳中和碳達峰。
新形勢下,加快形成碳減排立法體系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張天仁表示,我國已經完成了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建設,但這些規制整體上鬆散零散,控制和減少碳排放的法律法規還比較缺乏,法律體系尚未建立和完善,碳排放監督控制體系尚未建立。 對實現“雙碳”目標的支援不足。
今年1月8日,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就十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主席團提交審議的議案發表審議意見,表示將會同有關部門積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碳達峰、碳中和立法研究示範工作, 條件成熟時提請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年度立法工作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