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建設”與西部現代化論壇 劉和波

Mondo 社會 更新 2024-03-01

“三線建設”與西部現代化

劉河波.

**:攀枝花建不了,我睡不著。 (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的彭州仙石,來源:四川方志畫廊)。

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經歷了漫長的探索過程,認真學習總結這一程序及其寶貴經驗,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在我們黨的領導下探索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第三條路線的建設是乙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決策速度之快,動員範圍之廣,工作規模之大,時間之長,是新中國發展史乃至世界工業建設史上的奇蹟。 第三線的建設對我國國民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西部地區建成了一批工業交通基礎設施和新型工業城市,促進了地方經濟社會繁榮和科技文化進步,為西部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線建設如火如荼,西部現代化建設框架建設

第三線的建設是20世紀60年代以備戰為核心的重大戰略決策,根據當時的嚴峻國際形勢,為確保最佳形勢。 從1964年到1980年,第三條線路的建設在中國腹地的13個省市自治區如火如荼地進行。 三線建設期間,國家投入2000多億元,動員數千萬人在西部地區開展大規模的國防、工業、交通、科研和基礎設施建設。 雖然當時對三線建設做出戰略決策的主要動機是為了國防需要,但交通、工業等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和科研機構的建立,客觀上推動了這一時期西部地區現代化框架的建設,也為西部地區的發展和大規模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和主要框架。改革開放後的西部地區。

推動了西部地區以鐵路為中心的交通網路的形成。 在三線建設的浪潮下,三線地區先後建成了川貴、貴州、成崑、湘貴等十條主幹線和部分支線、專線,形成了以成都、昆明為中心覆蓋西南的鐵路網。 在西北地區,以蘭州為中心的鐵路網骨架建成(《當代中國鐵路工業(第二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第214-215頁)。 這些鐵路與中國中部和東部的東西和南北鐵路線相連,為中國現代鐵路網的形成做出了貢獻。 同時,隨著三線建設的大規模發展,以各省自治區省會為中心的高速公路建設,內河航道和長江主導航道建設也取得了長足進展。 據統計,三線建設新增鐵路8000多公里,貨物周轉量增長4倍以上; 新建公路22萬公里,增長近1倍; 內河航運在通航里程和吞吐量方面也發展迅速,大量物資通過水路進入西部地區(李彩華:《三線建設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47-49頁)。 在三線建設期間,西部地區鐵路、公路、水路建設形成的交通網路,極大地促進了西部地區和東西部之間的交通通達,促進了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特別是偏遠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提高了東西方物資流通和人才流動的速度和規模,為形成以高鐵為標誌的多元化、快速化的交通發展格局奠定了基礎。

它為中國西部現代工業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三線建設將把全國優勢企業和技術力量推向三線地區,使西部地區在短時間內建立2000多家企事業單位,構建較為完整的產業發展體系,使西部地區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形成以能源為產業格局和產業品類, 以原材料、機械加工製造、電子、國防科技為重心。以機械工業為例,三線建設後,初步形成了以重慶為中心的西南基地和以華中為中心的新型產業基地; 西北地區建成了漢中、天水、銀川、西寧等工業城市,在汽車、重型機械、儀器儀表、工具機、農業機械等方面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改變了過於集中於沿海地區的產業布局(陳東林,《三線建設:備戰時期的西部大開發》, 《中國共產黨》2003年版**黨校出版社,第264-265頁)。這一時期,西部地區現代產業體系的初步形成,為東西部地區形成互補均衡的產業布局、產業品類齊全、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奠定了基礎。

為西部地區的現代化儲備了人才。 三線大規模建設啟動後,以科技為核心的研究機構也開始在三線地區部署。 三線建設期間,僅四川就有近60萬科技人員,湖北、河南、湖南、陝西三省有30多萬。 1978年後,各地、大專院校和大中型企業逐步建立了一批研發機構,進一步豐富了三線地區的科研力量。 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三線地區擁有上千家科研和技術開發機構和300多所高校,形成了一支學科和門類齊全、梯隊比較合理、水平較高的科研隊伍。 這些研究機構的布局形成了以國防科技為主體,各類研究機構和高校為支撐的三線領域,特別是在核工業、航空航天、兵器、電子、造船、冶金、化工、電力、地質礦產等領域,形成了多學科、多層次的科研體系。 有專門的研究機構,加上高校的理工科、農醫科等專業,三線地區形成了與東部地區相輔相成的人才和產業格局。這些科技人才和科研機構為三線地區的後續發展,甚至為國家工業和國防的現代化建設儲備和培養了一大批科研技術人才,對東西部一體化和隨後西部地區的大規模開發起到了關鍵作用。 也成為改革開放後我國現代化建設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

在此期間,三線建設,通過新建的幹線鐵路、公路和水路運輸,在三線區域內連通工業區,形成了全產業的縱深配置,建成了以國防工業和重工業為主體的相當規模的戰略性後方產業基地, 類別比較齊全,生產與科研相結合(馬全山:《新中國工業經濟史(1966-1978)》,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年,第265頁)。三線的建設,從現代交通網路、產業體系、人才格局等方面為西部地區的現代化建設構建了框架,也為改革開放後的西部地區開發轉型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三線企業搬遷改造與西部地區現代化發展

第三線的大規模建設改變了我國西部地區的發展格局和路徑,逐步使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發展相一致。 但三線建設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其布局和選址不夠合理,產品結構相對簡單。

一是前線太長、成本太高等問題逐漸暴露出來。 同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我國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隨著1979年“調整、改革、整頓、完善”政策的實施,國家開始調整積累和消費比例,減少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備戰成立的三線企業開始進入搬遷轉型期。 自“七五”時期綜合管理階段以來,三線建設企業經歷了漫長的調整和轉型期。 通過企業布局、產品和企業結構的調整,三線企業逐步與全國和西部地區的長遠發展規劃、資源利用和發展、城鎮化掛鉤,找到了新的發展機遇。 轉型後,許多三線企業成為當地乃至全國的龍頭企業,對西部乃至全國產業布局和產業部門的完善,西部地區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產生了積極影響。 以及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從而促進了西部地區現代化的發展。

三線企業的轉型,進一步完善了三線地區乃至全國的產業布局。 經過一段時間的搬遷改造,三線企業在產品方向和型別、產業結構和格局等方面進行了重大調整和改進,相當一部分三線企業成功轉型,推動了新型產業格局的形成和發展。 以三線國防科技產業為例,到2005年,三線國防科技產業的空間布局最終將形成以重慶為中心的常規武器產業基地,以廣元、天水、綿陽等城市為中心的電子產業基地,以綿陽、成都為中心的核工業基地, 以西昌、酒泉為中心的航空航天產業基地,以洛陽、湘樊為中心的豫西鄂西軍械產業基地,以重慶、宜昌為中心的造船產業基地(周明昌:重點地區三線建設與城市發展的調整與轉型》,貴州社會科學,2016年第10期)。新型產業格局的形成,加快了區域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程序,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完善和深入發展。 此外,三線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集中技術優勢建立高新技術開發區,不斷突破高新技術,形成新的發展優勢。 例如,四川綿陽是利用技術優勢建立的西部電子城,已成為中國西部的“矽谷”。 在貴陽、重慶、昆明、蘭州、烏魯木齊等西部中心城市也建立了許多高新技術開發區,並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與國際接軌(《三線建設:備戰時期的西部大開發》,第382頁)。 三線企業的成功轉型,改變了過去依賴一線援助的格局,不斷提公升了西部地區的現代化發展水平。

三線企業轉型,促進了三線地區新型城鎮化水平的提公升。 三線企業的發展,帶動了眾多新城的成長,也給已有的工業基地城鎮帶來了新的活力。 例如,攀枝花、德陽、自貢、綿陽等城市在鋼鐵、機械裝置、精密儀器、電子等方面佔據著我國的重要地位。 此外,三線建設的轉型發展也帶動了銀川、太原、重慶、成都等交通樞紐城市的發展,這些城市的輻射效應促進了三線地區經濟社會的繁榮與發展。 三線建設帶來的城鎮發展,對我國經濟的騰飛和東西方城市的互補融合發展起到了建設性作用。 在三線企業轉型階段,三線地區城市數量和規模大幅增加,新型城鎮化水平也大幅提公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原區域工業化先進、城鎮化滯後的困境,促進了我國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的協調發展。

三線企業的調整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三線企業的成功轉型,不僅給企業自身的發展帶來了活力,也成為西部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和輻射源,帶動了周邊產業鏈和企業集團的形成和發展,對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據統計,到21世紀初,超過一半的搬遷專案規劃在地方經濟開發區或各級高科技園區,建成投產後,這些搬遷專案催生了一大批新的產業社群和企業集團。 逐步形成了一批技術實力雄厚的企業集團,為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地方產業的發展和地方經濟的繁榮發揮了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三線建設是根據當時國內外形勢對新中國國防、工業、交通、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布局的一次重大戰略調整,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和發展程序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線建設對廣大西部地區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沒有西部地區的繁榮,就不可能實現我們整個國家的繁榮和強大。 沒有西部地區的現代化建設,就不可能取得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最終成功(《黨的文獻》編輯部:《共和國重大決策和大事實錄》,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78頁)。 雖然“隱、有後、放”的建設原則在資源、人力、物力等方面都付出了一定的代價,但三線建設在西部地區建立了以國防科技、工業為重點的戰略後方基地,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西部地區的落後局面。 促進了西部地區的跨越式發展,也促進了全國交通體系、現代工業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的發展和完善。眾多三線企業和廣大三線建設者艱苦奮鬥、無私奮鬥形成的“三線精神”,既是三線企業不斷發展創新的重要動力,也是我國現代化事業不斷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

*:Bright**,2024 年 2 月 28 日,第 11 版。

作者:劉和波(天津師範大學歐洲文明研究所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相關問題答案

    綦江日報 三線建設 綦江記憶

    上世紀年代,國家從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戰略布局出發,開始了第三線的建設。綦江三線企業有哪些?從今天開始,記者將給大家詳細介紹三線建設期間搬遷到綦江的軍械企業,以及圍繞三線建設的綦江企業新建擴建情況。綦江位於四川盆地與雲貴高原交界處,東接南川區,南接貴州省遵義市西水縣 桐子縣,西接江津區,北接巴南區,...

    毛主席的驚人舉動:中國決定建設第三條線

    上世紀年代,在中國與蘇聯不和 美國盯上的緊張時刻,做出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決定 搞三線建設。這個年的壯舉是什麼來歷,中國人民年來又是如何為之奮鬥的?一百個廢墟的最初困境。年,中國剛剛結束戰爭,一切都是一片廢墟。產業的滯後,使經濟建設舉步維艱。看到蘇聯的成功經驗,決定 蘇聯老大哥 學習。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

    毛董事長親自命名彭德懷三線建設的巔峰征程!

    年月日,親自指派 擔任三線建設副總指揮三線建設造福民措施的秘密揭曉!歷經百戰的戰略家,年被親自點名,擔負起三線建設副總司令的重要職責。你為什麼在三線建設中選擇 這個戰場英雄,又做出了哪些驚人的舉動?讓我們一一探索這段非凡的歷史旅程。選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奉行 一邊倒 的外交政策,依賴蘇聯...

    400多萬人在三線建設中離開了家鄉,你也是“三線移民”嗎? 現在在哪裡?

    世紀初,全球政治局勢發生變化,蘇聯在東北邊境部署了龐大的軍事力量,美國利用其強大的海空軍不斷偵察和挑釁中國。面對這種情況,偉大的 提出了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決定 三線建設 第三條線的建設 旨在將靠近蘇聯和沿海地區的工業中心轉移到中西部地區的偏遠地區,以確保在發生戰爭時提供足夠的工業支援。自年以來,這一...

    奠定現代中國產業結構基礎的三線建設值得一提

    世紀年代,蘇聯高階經濟專家和領導人曾提出,中國經濟建設要想快速發展,就必須集中到沿海和東北地區建設。起初,中國基本上接受了蘇方的意見,但在最終確定之前,人們認為將所有個專案集中在與朝鮮相鄰的東北地區和易受飛機襲擊的沿海大城市,將不利於中國工業的均衡分配,特別是國防工業的安全。因此,以領導為首的領導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