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南的反擊
作者:被遺忘在江湖中。
宣告:Bing表示,原作首秀,全網已開放維權,抄襲處理必查
在對越南的反擊中,我軍分為東西兩條戰線,共有兩名總司令。
東線的徐世友開合大雷,轟轟烈烈,給越南第一軍區沉重打擊; 西線的楊德志(後張公秀)是一步乙個營,越南第二軍區作戰穩健,東線殲敵人數只有40%,但要少得多。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很多軍迷心裡都有這樣一種難受的感覺:
當時,“戰神”蘇羽還活著,如果他來接替徐世友的指揮,我軍東線會不會大不相同?
我們的軍事技術和戰術的使用會不會更加微妙,穿插在敵後會不會更加堅決?
脅迫河內的過程會不會更順利,場面會更好嗎?
我軍的成果會更大,會更小嗎?
1979年初春,對越南的自衛反擊不小。
在這次僅持續了四個星期的區域性行動中,我軍在前線派遣了九個軍事單位22。5萬人,包括後方支援梯隊和海空軍協同兵種在內,參戰人數達到55萬人。
在上千位開國將領中,大軍中得心應手的人屈指可數,比如“橫而劍”的彭先生,是“現在的孫武”的劉帥,是“紅軍之鷹”和四野“一01號”的林先生,低調樸實無華的徐帥, 還有被公認為“特別擅長組織大兵團作戰”的蘇煜將軍。
如果對越南的反擊是由蘇羽而不是徐世友指揮的,那會是什麼樣子?
戰爭爆發時,其實我軍的兩位將軍和指揮官已經不年輕了。 徐世友上將73歲,楊德志上將68歲,就連後來接替楊德志指揮的張公秀少將也64歲。
時任軍科院第一政委的蘇煜將軍當時72歲,比徐世友將軍小一歲。 戰爭年代,蘇羽和徐世友在萊蕪、孟良谷、兗州、濟南等重大戰役中合作,指揮風格完全不同。
徐世友就像是“兇猛的張飛”,厚實細膩。 蘇羽是“趙子龍”,勇敢而有謀略。
在組織大兵團作戰方面,與徐世友相比,無疑是蘇羽的強項。
徐世友在隔壁連當兵時,給士兵們講過戰鬥故事
不爭的事實是,蘇羽的武將的成就和功績都高於徐世友。
作為我軍最傑出的軍事戰略家之一,蘇煜將軍的作戰指揮得到了全軍的認可,得到了董事長劉帥等人的高度讚揚。 主席稱讚蘇羽是“才、將、帥”,劉帥甚至稱蘇羽是難得一見的打勝百戰的謀士,是我軍最優秀的將領。
蘇羽對士兵的運用,既是戰國時期“兵聖人”孫武的遺產,足智多謀,果斷果斷,睿智勇敢; 還有西漢名將霍奎的風範,善用奇兵,打敗敵人; 還有唐朝著名將領李靖的才華,王作之的才華,文武的才華; 還有南宋名將岳飛的特點,用得妙巧,一心一意。
有一點毋庸置疑,如果蘇羽一聲令下,他絕對會比徐世友更精緻。
以西線的楊德志為例,反擊作戰計畫反覆審視考慮,穿插上千條路線和兵力,行動謹慎細緻,比東線的徐世友少,但收效也小一些。
所謂“凡事有利弊”,如果蘇羽指揮東線,應該比西線的楊德志更有計畫、更穩重,有可能像孟良谷那樣出其不意取勝,但這樣一來,卻是必然的。
戰爭既是政治的延續,也是系統性的。
換言之,打仗不僅要靠統帥的戰略謀劃、千里決勝、立竿見影、預防敵人,更離不開軍師級高階將領的執行和即興適應,也離不開團級中下級指揮員的領。 營級和連級,以及廣大士兵衝鋒陷陣、單獨作戰和協調的能力。
此外,部隊的裝備水平、情報偵察、後勤保障和政治工作水平也是打贏戰爭的必要前提。 所以,僅僅用蘇煜換掉徐世友,廣西方向未必打得更好更漂亮,戰爭的走向和程序未必一帆風順,結果未必是大或小。
從中高層指揮員的情況來看,經過10年的特種運動,我軍已經很久沒有參加戰鬥陣型了,“刀槍進隈研吾,放南山”已經很久了,軍師級指揮員的戰術水平和現場指揮,都比不上我軍的光峰50 年代和 60 年代的步兵。
我軍9軍29師雖然參戰,雖然總體上優勢明顯,但也存在很多失誤和遺漏。 至於團、營、連級的指揮員,有的連作戰圖都看不懂,到了戰場上就一頭霧水,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從參戰官兵的實際情況來看,當時也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我軍的整體軍事素質和戰備訓練不允許樂觀。
自衛反擊戰開始前,我軍的整體軍事素質和訓練水平如何?
對印的反擊結束後,我軍所經歷的鎮堡島保衛戰是師級、營級規模的作戰,遠不能與抗美援朝戰爭相提並論。
與實戰經驗的匱乏相比,10年特殊時期的日常戰備訓練也嚴重不足,許多部隊甚至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和工程建設,有的師真正從事軍事訓練的只有乙個連。
另外,平時我軍採用A師、B師的編制,B師編制不到6000人,只有A師的一半。戰時臨時擴充為A型師,招募了一半以上的新兵和幹部,影響了戰鬥力。
在對越南的反擊的29個師中,B師佔了21個,面對戰鬥擴兵,不僅新兵人數大幅增加,而且由於沒有經過充分的訓練,基層指揮官很多都是新手。 這就好比中國男足,球隊基礎差,就算請來了裡皮這樣的世界名帥,也很難從根本上改變現狀。
其次,除了炮兵優勢較大外,我軍裝備情況比較大,其他裝備如56式突擊步槍、輕機槍、69式火箭發射器、紅箭73型反坦克飛彈和坦克等,與越軍相比,優勢不大,有的還處於劣勢。
1979年我軍參加越南反擊的照片,從近到遠:56式輕機槍、56式衝鋒槍、56式半自動步槍]。
對越南的反擊,是特殊時期、特殊地點的大規模軍團行動。
之所以說是特殊時期,是因為我軍正處於歷史低谷,戰鬥力正在減弱; 之所以說是特殊位置,是因為戰區在越南北部山區,廣西方向還有一些河谷可以部署重兵,雲南方向的山溝高聳,連大兵團都動不起來。
越南軍隊在我國支援下動用了40個火箭發射器,在山區伏擊。 越軍喜歡鑽洞、搞伏擊是越軍的特點,在我軍撤退階段,給我們製造了一些問題
此外,我軍主要在半島山區進行拔河比賽,對越南的反擊則落入了越南熱帶山區和叢林的游擊戰。 戰場距離邊界直線20公尺50公里是淺的近深度。
越南北部位於山地叢林第一帶,山巒陡峭,森林茂密,道路崎嶇不平,對於我軍深入對方領土來說,這樣的地形從未經歷過。 很容易偏離方向,迷失在穿插的部隊中。 我軍的坦克、裝甲、運輸車隊很容易被小股越軍攻擊,優勢兵力和重型裝備無法得到充分利用。
最重要的是後勤保障,我在越南交了很多學費。
以上的主客觀因素,絕不是單個統帥能解決的,不管是徐世友還是蘇羽。 乙個軍事統帥指揮得再聰明,如果帶領一群久失戰的士兵在陌生的地形條件下,作戰計畫再徹底、再細緻,也很難執行好。
東線總司令徐世友(左)與西方面軍總司令楊德志手挽手進出會場
歷史選擇了許世友而不是蘇羽,這自然是有道理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自然也會有自己的短處。 就蘇羽將軍而言,也有一些因素制約了他的軍旅生涯。 他傷病的身體不再允許他指揮反擊越南這樣的大戰。
當時,蘇羽雖然比徐世友小一歲,但身體狀況卻不如徐世友。
早在1978年,蘇羽將軍就計畫南下,到他曾經戰鬥過的井岡山、潭橋、華中走一走。 但是,由於身體原因,他在途中堅持不住,只能半途而廢。 不過,在自衛反擊之前,蘇煜將軍還是受軍委委託,前往中蘇和中蒙邊境視察對方的威脅態勢。
此外,自1958年以來,蘇煜將軍已經離開前線20多年,而徐世友和楊德誌則一直在大軍區服役,從未離開過作戰部隊。 知己知己,百戰無敵,更適合一線指揮。
歷史之所以選擇“拔山覆天”的徐世友來指揮廣西主戰場,與主席推舉彭帥指揮抗美援朝戰爭時是一樣的“是否打”的“亮劍”精神比“怎麼打”更重要。 再說了,像對越南進行有限規模的反擊這樣的戰爭,還沒有上公升到蘇羽這樣的重量級開國大將,開國大將許世友、楊德志,甚至開國少將張公秀都已經是殺雞的“刀”了,這就夠了。
當然,蘇羽將軍雖然沒有對越南反擊的前線指揮,但他對這場戰爭非常關心,戰後,他也寫了關於未來反侵略戰爭的文章。
引用:
1.《蘇羽回憶錄》,蘇羽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
2、《一代名將許世友》,作者:孫曉、宋梅。 黃河出版社出版。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提交私信必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