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以前,美國人過著富裕的生活,從未經歷過經濟衰退,在他們眼裡,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是理所當然的,就像水流下來是常識一樣。
1. 地方經濟問題
然而,大蕭條在1929年如期到來,很多人都聽說過大蕭條,但不知道它是什麼,你甚至可能沒有意識到它。 這就好比這次考試班上的平均分少了5分,而你卻沒有注意到,因為你的分數還是上次那麼多,你問你的同桌,他甚至可能多拿兩分,真正的原因可能是班上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太差了,拖累了平均分, 只有教師通過對巨集觀資料(班級平均分)的監控才能看到。
經濟問題就是這樣,對於乙個龐大的經濟體來說,總是忽冷忽熱,人人都多了收入,奢侈品和優質商品生意好,低端商品不好賣; 當大家收入低的時候,奢侈品和非剛性商品會冷,便宜實惠的商品會很熱; 網路經濟好,快遞就熱,實體店冷,網路經濟差,實體店熱,快遞就不好; 就算有戰爭,糧食和**生意也要興旺發達; 即使百姓苦苦,各行各業最後都蕭條了,野菜樹皮生意也會是下乙個出路; 野菜和樹皮都吃完了,孫二娘的生意只會更好。
如果我們總是卡在對經濟的區域性討論中,總會有一些人賺錢,我們永遠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所以最終一切都必須回到資料層面。
2 資料方面的蕭條
對於大蕭條的定義,我們還要看一下美國大蕭條的經濟資料:
1)**1929年10月29日,美國爆發“黑色星期二”股市崩盤,道瓊指數一天下跌22%,乙個月跌48%,隨後在金融體系中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終導致了大蕭條的到來。
在乙個公平透明的市場中,股價是投資者眼中公司的未來價值,也就是說:投資者對公司未來價值的看法可以通過股價這個工具快速表達出來,股價的暴跌實際上反映了投資者對未來看的信心的崩潰; 這個工具的特點是效率很高,不能偽造,就像國際賽事是反映國家足球隊水平的高效且不偽造的工具一樣; 有些地區有這樣的工具,而另一些地區則沒有。
2)失業率:整體失業率在巔峰時期達到25%,如果你在那個時期,你大概應該有乙份工作,如果你碰巧是乙個不看新聞的人,或者當時的美國選擇對經濟問題視而不見,那麼你大概感覺不到蕭條即將來臨。
3)CPI:CPI(消費者物價指數)自1929年以來連續五年下降,失業者無力消費,甚至那些沒有失業的人也開始存錢,因為他們害怕自己將來會被解雇。如果商品賣不出去,它就會貶值,而大面積商品的貶值就是通貨緊縮。
4)GDP:通貨緊縮將進一步迫使生產者破產或減產,工農業生產自然會收縮,這反映在GDP(國民生產總值)自1929年以來連續五年下降,這與CPI的下降高度重疊。
生產者破產或減產導致更多的裁員,進而導致消費疲軟......經濟進入了死亡螺旋,直到 1933 年羅斯福新政才被打破,當時通過投資基礎設施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
5)生育率:從1928年的266 年下降到 2 個 193317、生育問題很妙,經濟太差,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社會壓力等等都是很好的避孕藥,真的要結合其他資料。
如果美國當時公布的資料屬實,那麼這些資料基本符合經濟蕭條的定義,但鑑於資料造假只是向上,沒有理由進行下行造假,也就是說,即使按照最樂觀的估計,大蕭條也已經得到了證實。
3 抑鬱症對普通人的影響
蕭條對每個人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如果你碰巧失業、減薪或投資人,你會感受最深。
如果你是老闆,那麼根據你所處的行業,有些行業可能還在努力支撐它,比如汽車行業,經歷了大量的庫存積壓和裁員,並推出了大量廉價車型來適應市場的劇烈變化。 一些行業乾脆大規模倒閉,美國一半的銀行在大蕭條期間倒閉。
而有些行業可能還在蒸蒸日上,已經失去了努力工作的希望的人對娛樂的需求特別大,畢竟需要加班趕上的人現在都按時下班了,找不到一些娛樂怎麼辦? 畢竟還有75%的人有收入,買不起車,買不起電影票嗎? 荷里活在那個時期出產了不少經典之作,比如史詩般的《亂世佳人》和《亂世佳人》,史匹柏的《大白鯊》和卓別林的《摩登時代》,都是當時的經典; 此外,提供廉價必需品和廉價飲料的公司也很受歡迎,例如家樂氏'亨氏(Heinz)、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和可口可樂(Coca-Cola)等食品和飲料公司輕鬆生存下來。
如果你不是這些人,那麼你很幸運,你對經濟衰退的感受可能更多地來自你的眼睛和耳朵,而不是來自你的錢包,而這樣的人在絕對數量上甚至可能不是少數。 保持敏銳的觀察力,清醒地意識到大環境的狀況,保持健康,存錢防止失業,努力工作,不辭職或換工作,都是普通人可以應付的方式。
要知道,你很可能是乙個普通人,普通人此時並不想投資創業,在經濟收縮的情況下,普通人成功的機會特別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