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讀《金剛經》,甚至00後也開始讀了,有人說這是一種虛無主義,我不這麼認為,我想我早就接觸過了大智慧,沒什麼不好的,因為確實非常**。
這些年來,我把《金剛經》讀了好幾遍,直到30歲,我才似乎明白了《金剛經》真正想告訴我們的是什麼秘密那就是:人生只是一場遊戲,只要我們能“不停地”玩,所有的遊戲都好玩,不會有痛苦和恐懼折磨你。
《金剛經》中有一句話:本該無居所,但心該生。 我非常喜歡王德峰先生對這句話的解釋:活著就是“活在相裡”,相就是把世間萬物和人分成高低兩分,停留在區分中叫“活著的相”。 孕育心臟的心是什麼?這就是“原心”,每個人原本擁有的都叫“原心”,我們看不到原初的心,因為我們都生活在同乙個地方。 如果我們不能沉溺於表象,那麼本心就出現了。 )
在我作為普通人的理解中,就是“沒有慾望是僵化的”,生活本來就是一種修行。 所以我似乎明白了佛教的戒律,放下了貪婪、嗔恨、無明,因為這些都是重拾本心成佛的障礙。
依賴性空虛
講個小故事:佛陀帶著我們一小群孩子去操場玩,我們這些孩子,玩碰碰車又玩了一遍又一遍又不肯去,佛陀告訴孩子們不要沉迷於碰碰車,有很多好玩的,去玩下乙個遊戲, 我們這群孩子不情願地去玩過山車,哎喲,發現很好玩,又玩了幾遍不肯去,最後操場上的遊戲都玩完了,甚至有些遊戲玩了好幾遍,出去走的時候,有的孩子還是直接在地上滾了個滾,不肯走。即使佛陀告訴孩子們,這個遊樂場只是乙個夢,乙個暫時的幻覺,孩子們也不會聽,仍然哭泣和搗亂,想繼續玩這個遊戲。
在我們這些孩子眼裡,遊樂場就是天堂,玩遊戲真的好玩。 但在佛陀的心目中,他知道遊樂場是業力的產物,不會永遠存在,所以他不會執著於虛假的表象。 但孩子們很容易沉迷於遊樂場的這些幻想中,認為遊樂場會永遠存在。
人生如夢,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從夢中醒來的時間,生、老、病、死,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會有盡頭。 我們的人生就是不斷體驗不同的遊戲,我們活得越深,越會痴迷,越是勉強和痛苦活在當下,播下積極“事業”的種子。其實,人生的每一刻都會是最好的安排(“水果”。
首先什麼都沒有,在哪裡揚起灰塵
我們的生與死實際上並沒有被賦予世界和更多什麼都不帶,什麼都不帶減少什麼(能量守恆定律)。 從宇宙的角度來看,生命的遊戲(存在的規則和法則)設定了我們的生存模式,包括競爭、捕食和吃掉其他生物。 然後我們死亡,或者我們被其他生物捕食和吸收,我們分解並成為地球的養分。 這是乙個迴圈的過程,最終會回到塵埃中,成為宇宙的一部分。
*材料**在微信上***關於造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