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類:三五人一組,去上培訓班不是為了學習和提高,而是為了混日子。
既然家裡的家長控制得很嚴密,作業就要自己做,還不如跟好夥伴一起去上培訓班,老師想聽講,不想聽就不要聽,順便說一句,也可以抄同學的作業, 畢竟培訓班不是學校,你需要用微笑歡迎客人,你不會得罪這些學生,而且家長說你的孩子來我們培訓班就是玩,那就是把客戶趕出門。相反,應該強調的是,孩子非常願意學習,而且效果很好。
在你好我這樣的氛圍中,培訓機構和這些並不真正想學習的孩子各有一席之地,一起愚弄孩子的家長,而讓家長知道真相的兩個渠道,培訓機構和孩子,都會選擇默契地愚弄。
第二類:習慣於培訓機構用一套題目來提高分數,不願意選擇思維較慢、難度較高的學習。 這類學生抗拒學習,卻又想選擇在自己的舒適區學習,喜歡走捷徑,而培訓班裡的各種模型訓練應用,正好符合這部分學員的需求,不僅能動腦筋過多,還能達到自己認為是快速超越頂尖學子的目的。
第三類:思維能力不足,跟不上上課節奏,依靠課外訓練彌補短板。
大多數孩子的成績落後,由於學習能力相對不足,有的學一次,就需要學兩次,這是與生俱來的思維能力差距,他們需要適應大多數孩子的學習節奏才放慢速度,這本質上是彌補差異的行為。
如果這些學生願意學習,能夠積極思考,在放慢腳步的情況下,在逐步實現成績追趕的同時,他們的思維能力也在不斷提高,相當多的學生可能只是某個知識環節落後,通過訓練來彌補,趕上來,然後才能進入正常的學習節奏。
第四類:實實在在的訓練,思維能力超越同齡人的水平。
這種裴友的孩子並不少見,但大部分都只是偽裴友,雖然學校的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的思維,但重點不是引導最聰明的學生的思維,而是大部分中級及以下水平的學生,對於思維能力更強的學生來說, 這個指導沒有太多的啟發,已經具備功能思維的學員,指導四項操作的規則,也無濟於事的提公升。
因此,這部分學生需要拓展,包括學習進度和學習深度的拓展。
在長期接受培訓的孩子中,真正被父母逼迫的孩子並不多,大多是提出孩子不反對的家長,還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出於各種原因主動要求補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