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溝位於天山深處,曾是古絲綢之路的天山路,是新疆第三線建設的主區,也是南疆鐵路線的必備場所。 這裡曾經是中國核工業的搖籃、軍事工業基地、中國西部最大的原鈾礦(後來被掩埋),南疆鐵路兵團第五師司令部和所轄團部指揮所都設在這裡。 上個世紀。
七八十年代,阿拉古充分發揮地理優勢,肩負國防工業的神聖使命,為新疆“三線工程”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最終因歷史和自然環境原因而衰落,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了無盡的痛苦。
阿拉古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大約在西元前7世紀或更早,芮蓉、大夏、沙車、大岳士、匈奴、樓府等姓雲的古代游牧部落在河西走廊、黃水流域和北方草原活動,西元前623年,秦慕公派兵攻打榮王,導致這些戰敗部落向北和向西遷移。 到西元前7世紀末,這些人開始出現在色地,即伊犁河和楚河的流域。
西元前2世紀,原本以天山東部為中心地帶的古代越氏人,在匈奴、烏孫的擠壓和脅迫下,被迫向西遷往中亞阿姆河以北地區。 也就是說,早在張騫使西域之前,古代大越氏族就已經開闢了最早的中亞通道。 後來,漢武帝派張騫赴西域,完成了連線絲綢之路的壯舉。
1976年,鐵道戰士在建造月爾溝火車站時,挖掘了80多座墓葬,其中一座墓規模大,墓葬數量多,重量大,史無前例,震驚世界,被稱為“第一墓”。 墳墓深71公尺,出土文物有8枚虎紋金質獎章、4枚虎紋金帶、1枚金獅紋章,以及一些金珠、金花和新疆發現的第一批中原漆器,共計200多件。
墳墓的主人是一位30歲左右的女性,據考古學家稱,它可能是2000多年前賽普勒斯部落首領的女兒或類似公主的貴婦。 它的頭骨上有乙個鑽孔,這可能是死亡的原因。 在北亞古代游牧民族中有乙個習俗,當乙個人患有嚴重的頭痛時,醫生會在頭骨上鑽乙個洞,以緩解顱腔內的壓力,以緩解疼痛。
古代商隊從長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分為兩條路線:中路從玉門關出發,沿著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北緣,經過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石、高昌)、雁栖(玉裡)、庫車(秋子)、阿克蘇(龜墨)、喀什(樹樂)到費爾干納盆地(大灣)。
從中路的吐魯番到北邊的伊犁,從吐魯番—吐槽潯—伊拉湖—阿勒惠—阿拉古—奎仙安班—巴倫臺溝—玉都(巴音溪草原)山盆地—貢奈寺—伊寧—伊寧,再與北絲綢之路相連進入中亞。
漢宣帝為了加強對西域的管理,設立了西域護國,後期由於漢王莽之亂、八王之亂、蕪湖之亂,西域管理鬆弛,西域各國不斷相互合併, 而晉朝初年,又形成了杉善、車石等幾個大國。
南北朝時期,西域形勢再次發生變化,吐魯番盆地先後建立了姓闞、張、馬、科吉的漢族地方政府,並設縣,此時阿拉古歸獨金縣管轄。
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武則天先後在西域設立安西都護國和北庭都護國,加強對西域的管理,西州成為都護國管轄的重要軍事城鎮。 獨金郡改名為天山郡,並組建了天山軍,阿拉溝豐穗依舊屹立於此,作為唐朝重要的軍事設施,說明了當時阿拉溝的重要地位。
塘溪州有鎮8、蜀11、豐23、1鋪、5崗、19館。 高昌市是西州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中心,它不僅是西州的一般交通樞紐,也是西州風水警戒線的聚集中心,從天山市經薩伊卡納風水到阿拉古風水是阿拉古風水線。
在唐代,有11條運輸路線連線西州周邊地區,包括東部、東南部、北部、西北和西南部。 阿拉溝豐水屬於西州鎮,位於西州西南線交通線(西州-雁栖)白水溪路西段。
阿拉溝豐水(Tashtur Fengsui),位於沱勳縣以西67公里的阿拉溝東口,烽火台呈方形,周長約130公尺,牆基厚3公尺,高6公尺,門東西開,門寬約2公尺,前方是河谷懸崖。 東牆內側有土梯,可以爬上樓梯。 風綏西北角是一座高達15公尺的石磊,裡面有五六棟房屋,斷壁清晰,施工方法是在岩石上加入河漿,插入木棍加固,經過千百多年的風雨侵蝕,風綏仍基本完好無損。 1962年7月11日,城堡被自治區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阿拉古曾經是繁榮和輝煌的。
上世紀60年代,中蘇關係惡化; 美國增兵越南,中印邊界爭端演變成大規模武裝衝突; 台灣國民黨當局接受美國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導致中國周邊環境惡化,不穩定因素增生。 1964年,**提出:深挖坑,積糧,為人民準備戰爭和饑荒。 在各省和軍區能夠獨立作戰和戰爭狀態下彈藥的省份建立地方軍事工業的任務是為地方部隊和民兵生產團級以下的輕型產品。 在“備戰備飢”和“好人好人三線”的號召下,400萬職工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數千萬農民工收拾行囊,跋山涉水,來到了祖國西南、西北的深山深谷和沙漠荒野。
1964年12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按照“五月會議”精神,決定將天山以南、庫車、白城縣以東、以庫爾勒為中心的地區劃為“三線”建設區,要求在1965年和1967年建立6個兵工廠。 其中,新疆首個代號為“501”的兵工廠專案(56型762mm半自動步槍廠,外界稱為紅旗機械廠,企業程式碼979),關閉前共生產205497支半自動步槍;改裝後,共生產了11,052個三段式檔案櫃,7,841支霰彈槍和3,277支**。 53式82公釐迫擊炮彈廠(稱勝利機械廠,企業程式碼9924,後稱新疆自行車廠)在關閉前共生產了196枚迫擊炮彈90,000發。 改裝後,共生產139743輛“鴕鳥”牌自行車、手搖壓麵機和絞肉機,共計4082臺。 手榴彈礦山廠(外界稱為反帝機械廠,企業程式碼886)在關閉前共生產了461枚各類手榴彈140,000件。
改造後,生產了 7,039 個保險箱。 53式82迫擊炮彈保險絲廠(外界稱東風機械廠,企業程式碼9924)在關閉前共生產了1406533萬套引信、地雷和槍底漆60,000 件,32 個手榴彈帽580,000粒膠囊。 改制後,他先後到新疆北部和南部從事鍋爐安裝工作。 56 公式 762公釐火炮彈藥廠(外界稱為先進機械廠,企業代號9921)在轉投前共生產了3.1771億發彈藥。 改造後,生產了32,449個液化氣瓶和25,000臺“天池”牌洗衣機。 硝酸銨炸藥廠(又稱反修機械廠,企業程式碼9975)在改裝前共生產了24564噸炸藥。 1985年改制生產後,生產了2025噸地震源彈,用於石油地質勘探。
鑑於國防戰備形勢的緊迫性,指示新疆立即建設三個針對蘇聯的反坦克武器庫(即反坦克火箭發射器、反坦克火箭和反坦克火箭引信,簡稱“一套三廠”),直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機械工業部管理。 69式40公釐反坦克火箭筒廠(稱為星火機械廠,企業程式碼5217)在轉換前共生產了10,300枚火箭筒。 改造後,生產了 25,347 臺電熨斗。 69式40公釐反坦克火箭廠(稱遼原機械廠,企業程式碼5223)在轉換前共生產了49枚反坦克火箭60,000發。 改造後,共生產了325837平方公尺的鋼門、鋼窗和散熱器。 69式40公釐反坦克火箭引信廠(外界稱為曙光機械廠,企業程式碼5214)以“高空壓力對彈藥影響嚴重”為由被撤銷。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新疆“三線工程”建設,國家財政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給予了全力支援,各種生產和建築材料不斷從全國各地運到新疆。 成立了軍區獨立汽車營,負責原材料和日用品裝備的運輸。 烏魯木齊市南山礦區革命委員會成立,轄阿拉古、月爾溝、愛義溝三個街道辦事處和阿拉古區**街道辦事處。
隨著企業的發展,設施逐步完善,各企業的會所、寫字樓、醫院、學校、電視台、嶽溝火車站相繼建成,方便了交通,擴大了與外界的聯絡,提高了企業的知名度。 鼎盛時期,有軍工企業、一級事業單位、鐵路部門等數十家單位,大小企業60家,工商個體工戶近300戶,中小學12所,劇院,電視發射機,醫院等公益機構和設施。 除兵工廠常住人口外,還有新疆兵團(後改稱新疆兵團第8建設安裝工程連)鐵路兵和第1師、第2團的建築企業流動施工人員,此外,新疆軍區的戰時(野戰)司令部、通訊營、野戰倉庫也在阿拉古山區, 人口超過10萬。
市場經濟條件下阿拉古企業的衰落。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商品經濟的微風開始在新疆兵工廠吹拂。 第五機械部在長沙召開代號為“580”的會議,決定停止在新疆生產手榴彈、迫擊炮彈和迫擊炮彈引信。 在這一點上,各種軍火庫不得不面對艱難的生存選擇。 但是,“市場經濟”不信眼淚,企業地處深溝,交通不便,產品成本過高,給企業造成嚴重損失。 此外,1996年夏天,一場百年一遇的洪水意外引發,建設了幾十年的廠區幾乎被夷為平地。 2001年,一場罕見的洪水沖毀了301號公路和連線烏拉斯、伊犁和南疆的國道,企業振興的希望徹底破滅。 於是,在“走出溝壑、走出困境、搬遷建設、謀發展”的艱難抉擇下,演繹出阿拉古數萬軍工“勝利與撤退”的英勇行徑。
最終,三年後,燎原和星火工廠去了山東泰安(兩家工廠合併為南方機電總廠); 勝利廠由新疆十月拖拉機廠合併,2000年10月由新疆康普發展公司(烏魯木齊市蒼方溝路87號)合併; 東風工廠搬遷至烏魯木齊北郊小地窩鋪(現已完成政策破產,轉為民營企業)。 供電公司新疆豐壽電廠搬遷至烏魯木齊東南郊,與烏魯木齊紅岩池第二電廠合併。
駐軍區軍企撤離、鐵路部門破產、裁員,礦區人員大幅減少,烏魯木齊市南山礦區民遷至阿拉古口烽火台附近,改名為南泉區,後搬遷至烏魯木齊縣大班鎮,與大班鎮合併, 並更名為烏魯木齊市大坂城區。新疆國防工業醫院搬遷至烏魯木齊市新城區喀什西路159號,與新疆農機廠職工醫院(現稱自治區第二扶貧醫院)合併。 在南山礦區群眾搬遷的同時,南山礦區的保險公司、公安局、工商局、阿拉溝路段也相繼搬出阿拉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