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銀島的電影《除掉週三害》火爆,豆瓣評分高達8分2、這股氣勢,彷彿是某種年度傑作,八先生讚嘆不已,又有些失望。
五個月前,《除去天下三害》在金銀島上映,影片定位為動作犯罪題材。 如果看動作場面,肯定會失望,因為這部電影的動作場面確實沒有亮點,但是一些血腥芬芳的畫面卻有視覺衝擊力。 (以下為劇透)。
《除週三惡》的故事並不複雜,它講述了通緝犯陳桂林(阮景天 飾)得知自己身患絕症,不想默默無聞地死去,決定除掉通緝名單上排名比自己高的“阿伯丁”和“牛頭”的故事, 於是他開始打殺殺,後來被騙轉身,醒來後,他開始了殺戮......在這個過程中,他救出了被大佬佔據的女孩,最終消滅了包括自己在內的“三害”。
從劇情和畫面來看,《除週三惡》是一部非常純粹的商業片,注重大尺度,對劇集邏輯不那麼認真的觀眾應該會很爽。
但論規模而言,這部電影並不出眾,畢竟其實很多臺韓電影都注重大尺度和黑暗,而且還有比它更大的人,而且性與倫理相關的部分早就演得不好了,估計一下子也能拍幾十個人。
其實,這部“大尺度”的電影在娛樂性上還是能滿足觀眾的,最大的問題在於劇情的邏輯,硬傷太多了。
陳桂林的作案動機牽強附會,有點中間二。他被騙了,說他得了癌症,最多只能活六個月,他被說服了。 但是如果你的大腦正常,你知道你需要重新檢查,對吧? 更何況,他表面上沒有任何症狀,一直活得很好,戰鬥力一直都出類拔萃。
作為排名。
3、殺傷力嚴重的通緝犯,陳桂林去派出所自首,被無視,被要求慢慢排隊,**這種反應太不符合常理了。
阿伯丁“能夠潛逃這麼多年,在反偵察方面應該有些出類拔萃,怎麼可能這麼多年一直在找醫生拿藥? 這藥不是特效藥,是什麼原因堅持從醫生那裡吃了這麼多年?
果不其然,陳桂林通過張醫生輕而易舉地找到了“阿伯丁”,可是這麼多年都沒能找到他,這不是胡說八道嗎?
事實上,劇中的三名頭號通緝犯並沒有使用任何反偵察手段,過著大搖大擺的生活,有的甚至成了**高手。 為什麼這麼多年沒抓到人? 在理髮店,幾名警察同時遇到了兩名通緝犯,他們甚至根本沒有認出他們。
陳桂林被“牛頭”玩弄,智商是被編劇強行奪走的嗎? 身為殺氣騰騰、爆發力十足的通緝犯,輕易被一些小伎倆**騙了,就算最後看穿了**,他也沒有懷疑老爺子就是他要找的“名單上的大哥”,什麼準備都沒準備就衝進去揭發別人,像個傻傻的白甜頭。
主角有一定的氣場是可以理解的,但陳桂林太兇了,恐怕鋼鐵俠會為自己感到羞恥。 他一次次受傷,然後被刺到流血的地步,被釘在木箱上,埋在地下,最後徒手逃脫,輕而易舉地復活了。 這一段要放到內地電影裡,肯定會被罵慘。
最後,師父和剩下的幾十個信徒都坐等死了。 這說不通,這些人再**,連生存的本能都連活下去的本能都不行吧? 中間,陳桂林也換了好幾次子彈,手槍被卡了好幾次,怎麼沒人還手?
也許有人會說,陳桂林這個角色是有原型的,所以劇情還好,那麼最近熱播的《冰獵》就沒有原型了嗎?比起這部電影,《冰獵》絕對更真實。
總之,這部電影的瑕疵太多,經不起推敲。
最後,影片也強行將主題昇華為**善與惡。
一方面,刻意美化陳桂林的形象,給他戴了童表(代表純真和親情)、英雄救美、被騙入修、自首瀟灑、領豬頭西裝等情節。 雖然人是多面的,但這些情節與這個角色格格不入。
反觀不管是電影還是原型,主角都是濫殺無辜的通緝犯,用不人道來形容也不為過,做一些好事也改變不了本性。 但這部電影將陳桂平比作大名鼎鼎的周;
有些台詞還把他提公升得像乙個英勇犧牲的英雄。
既然劇中另外兩名通緝犯都被認定為,為什麼還要**陳桂林的善惡呢? 就因為他是男主? 這不是雙重標準嗎?
對這樣乙個極端的惡人去善惡有什麼意義? 如果陳桂林不是大惡,還有誰才是大惡? 這不僅是“擔心新詞”,也是對大眾道德的PUA。
綜上所述,如果不是那麼嚴肅,《除三害》會是一部及格的商業片,但戲劇邏輯經不起推敲,不是一部好電影,評分被誇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