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上有四起事件導致大量人死亡,其中三人已被遺忘
清朝末年,廣東爆發吐克起義、江南太平天國起義、滇西西亂、陝甘亂。經過這四次內亂,晚清的人口從32億暴跌至同治時期的2億。
廣東土剋武裝戰鬥起源於廣東人與客家人爭奪土地資源的武裝衝突。 太平軍一心要推翻晚清,恢復中華王朝,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洪秀全貪圖安逸,導致內訌頻發,甚至自相殘殺,最終失去了當初的野心。 滇西起義是杜文秀先企圖占領雲南,然後對貴州和四川發動進攻,最後建立穆斯林國家的叛亂。 陝甘回族叛亂是由任武和海明堂發動的,他們試圖瓜分陝西和甘肅兩省及其廣闊的土地,屠殺西北人民,建立穆斯林國家。
在這四次內亂中,太平天國運動是唯一沒有被歷史遺忘的。 其他三場內亂已被遺忘。
1.廣東圖克兵戰。
廣東吐克族戰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54年,當時客家人和廣東人為爭奪土地資源而發生衝突。 客家人起源於江西和福建,而廣東人則來自中原等南方地區,兩者在廣東融合,逐漸形成兩大社群。 然而,由於廣東人口的不斷增加,土地資源日益緊張。 這種情況引發了客家人和廣東人之間的激烈衝突。 結果,雙方用武器互相廝殺,用農具和自製**對峙,引發了突厥人與客人長達十三年的武裝謐。
在吐克之戰中,當地**很少干預,甚至有時故意站在一方,尤其是廣東人。 他們希望通過允許鬥爭加劇土耳其人和土耳其人之間的矛盾來達到一定的目標。 直到事態惡化到無法控制的地步,當地**才向晚清朝廷報告了這一情況。
晚清朝廷得知吐克兵器大戰後大驚失色,下令地方**以武力平息內訌。 最終,當地政府動用軍隊平息了長達十三年的戰鬥。 解決方案包括強迫客家人返回原籍地,或遷移到其他地區,如廣西或東南亞。
戰鬥持續了十三年,造成了大量的**和財產損失。 雖然具體人數無法準確統計,但據估計,有近百萬人因此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傷害,對廣東經濟產生了嚴重影響。
2.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對這座城市的三次屠殺。
太平天國起義的內亂使其失去了最初的目標,曾國藩奉命南下鎮壓太平軍。 然而,曾國藩率軍南下後,並沒有按照所宣稱的儒家道德行事,而是對城中進行了數次屠殺。
攻占九江城後,曾國藩縱容清軍屠殺城內百姓,造成數萬無辜百姓死亡。 在攻占安慶市和南京市期間也發生了類似的情況,無辜百姓遭到清軍的大規模攻擊。
曾國藩的軍隊在全市三次屠殺中造成人員財產損失慘重,無辜百姓遭受巨大損失。 這些事件不僅奪走了許多人的生命,還導致了流離失所。
滇西亂是一場持續了18年的叛亂,從咸豐6年(1856年)開始,到同治12年(1873年)結束。
起義軍首領杜文秀主張“回、漢、彝族同盟”,強迫各族人民加入叛軍,不願服從者慘遭屠殺。 他的勢力逐漸擴張到滇西,向東擴散。
叛亂蔓延到滇南南部和東部,馬如龍、馬德新、徐元濟等領導人占領了許多城市。 馬如龍等人曾與滇西叛軍聯合,後來反叛清軍,然後再次發動叛亂。
清軍的岑玉英和後來的楊玉可率軍反擊,收復了叛軍占領的地區。 杜文秀試圖尋求外援,但遭到拒絕,最終絕望地自殺了。
滇西亂中叛軍的殘餘被徹底消滅,為受害者報仇。
陝甘叛亂始於同治元年,任、何明堂、白延虎等叛亂領導人意圖在陝西、甘肅兩省建立穆斯林國家,造成大量無辜人民的屠殺。 這些叛亂分子的罪行記錄在縣志中:
據《臨潼縣志》記載,七年內被殺30多萬人,渭河南北村無一倖免。
據《阜平縣志》記載,人口從1855年的25萬減少到1876年的12萬。
據《三原縣志》記載,叛亂前人口約16萬,平定後僅剩下約4萬。
據《高陵縣志》記載,叛亂前人口近7萬,平定後只剩下一半。
《威遠縣志》記載了大量生靈被屠殺,城內官民無一倖免。
《平涼縣志》記載了數十萬官員和平民的死亡。
據《華亭縣紀事報》報道,騷亂發生後,該縣空無一人,只有少數難民在事件發生後返回。
多隆加、左宗堂等清軍相繼平息叛亂,但多隆加因叛軍的偷襲而受傷殉難。 左宗棠率領楚軍等人西進,先是清除了陝西的殘餘叛軍,然後收復了甘肅地區,消滅了各地叛軍,包括白延虎等人。 左宗堂的壯舉讓陝西和甘肅兩省得以穩定。
左宗堂收復天山南北廣大領土後,白延虎率領殘餘叛軍逃往沙俄國。 慈禧一再催促沙皇俄國交出白彥虎,但遭到堅決拒絕。 白彥虎和他的叛軍後裔現在是中亞東部的東干人,分散在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