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和戈巴契夫在談論蘇聯時經常成為討論的焦點,前者被視為推動蘇聯走向偉大的領導人,後者被視為導致蘇聯走向衰落的領導者。
1991年是戈巴契夫執政的第六年,也是蘇聯解體的一年。 在批評和謾罵中,戈巴契夫結束了他在蘇聯的職業生涯。
然而,有乙個細節沒有被廣泛注意到,那就是,經過幾十年的美蘇冷戰,戈巴契夫一上台,美蘇關係就發生了明顯的轉變。
戈巴契夫上台。
1985年3月契爾年科意外去世後,蘇聯急需一位領導人,戈巴契夫作為國家代表,自然而然地成為最高領導人,成為蘇聯的中堅力量。
戈巴契夫上任伊始就承諾要帶領蘇聯重回巔峰。 此前,戈巴契夫負責農業和工業部門,並非沒有成就,至少保證了蘇聯人民的基本生活。
蘇聯人民對戈巴契夫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理解蘇聯人民的真正需求,帶領國家重回昔日的輝煌。
戈巴契夫表現出與他的前任不同的理念,並開始實施一系列大膽的改革。 改革的首要任務是改善美蘇之間冰冷的關係。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美國和蘇聯之間曾有過兩次戰略緩和的嘗試,但收效甚微。 戈巴契夫的就職典禮改變了局勢,不僅恢復了與美國的外交對話,而且還在年底在日內瓦會見了里根,這成為乙個歷史性的時刻。
自70年代以來,美蘇領導人很少會晤,上一次會晤是勃列日涅夫和卡特就戰略問題進行談判和簽署條約。
戈巴契夫和里根之間的會晤,儘管他們的立場不同,但並沒有阻止雙方追求緩和關係的共同目標。 當時,蘇聯已經顯示出衰落的跡象,如果成員國尋求獨立,不僅會給蘇聯帶來很大的壓力,也會影響到美國,所以里根想避免這樣的風險。
另一方面,美國在冷戰期間不斷擴大影響力,不僅在軍事上,而且在阿波羅11號登月後也秘密開發太空**。 蘇聯雖然也有意圖,但遠遠落後於美國。 為了抵禦美國的威脅,蘇聯不得不尋求與美國的緩和關係。
於是,雙方的關係發生了轉折。
改革已經誤入歧途。 然而,僅靠美國的緩和並不能恢復蘇聯的輝煌,
內部改革是關鍵。
戈巴契夫的首項國內措施預示著一條充滿挑戰的權力之路。
那段時期,蘇聯經濟不景氣,人民生活艱辛,許多人為了逃避現實而喝酒。 戈巴契夫認為,生產力落後的主要原因是人民酗酒造成的社會懶惰,因此引入了禁令。
雖然禁酒令表面上改善了酗酒,但實際上促使蘇聯人民轉向黑市交易。 這非但沒有提高生產力,反而導致了進一步的經濟衰退,並使人們回歸戈巴契夫的政策。
隨後,戈巴契夫以“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推動重工業的發展,忽視了農業和輕工業。 這種單一部門的發展戰略顯然是錯誤的,即使給蘇聯50年的時間,也不可能實現全面發展。
由於重工業,農業產量急劇下降,蘇聯不得不從中國、印度等國進口糧食,這增加了成本,進一步導致了民眾對戈巴契夫的失望。
無奈之下,戈巴契夫開始反思,決定改革政治制度。 這時,美國老布希上台,提出了“超越遏制”的政策,旨在加強美蘇合作,鼓勵蘇聯加入國際社會。
老布希建議蘇聯減少對人民的控制,尊重人權,實現“自由化”。 受此啟發,戈巴契夫開始逐步奉行開放和自由化政策,包括在1990年提出政治多元化並允許政治多元化制度。
戈巴契夫還提出了“哈弗計畫”和“500天計畫”,希望效仿西方國家的發展模式。
然而,戈巴契夫忽略了乙個關鍵問題: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實施必然會導致動亂。
戈巴契夫的所有決策都是針對“民主化”的,模仿西方模式。 1990年,戈巴契夫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進一步鞏固了他的“民主”之路。
戈巴契夫的目標確實是恢復蘇聯的榮耀,但更多的是希望蘇聯成為像西方一樣的超級大國。
戈巴契夫的評價。
有人認為戈巴契夫是“孤軍奮戰”,因為當時蘇聯與許多大國關係緊張,本身也在衰落,與蘇聯保持聯絡的國家並不多。
戈巴契夫急於發展,急於在國際上重新站穩腳跟,他太急於將自己視為被國際社會拋棄的領導人。
對於正在衰落的蘇聯來說,突然與美國並駕齊驅成為世界領導者是極其困難的。 美國確實想幫助蘇聯,但蘇聯的衰落程度對美國來說是未知的。
普京認為戈巴契夫是乙個懦夫,是俄羅斯歷史上的罪人。 經濟發展失敗,政治改革失敗,不僅親手摧毀了蘇共,而且蘇聯解體了。
然而,在西方國家眼中,戈巴契夫被視為乙個勇敢的人。 老布希曾評價戈巴契夫是一位偉大的領袖,他為世界團結提供了可能性。
這似乎是對戈巴契夫的讚美,但實質上暗指戈巴契夫的無能,因為老布希只提到戈巴契夫使世界不再是世界,而不是貢獻。
老人提出的“自由化”,並不要求戈巴契夫盲目模仿西方,而是要根據蘇聯國情實行自由化政策,顯然戈巴契夫沒有考慮到這一點。
蘇聯解體後,戈巴契夫在詬病聲中開始了自己的演藝生涯,甚至在一部電影中演繹了蘇聯解體的場景,表明他對蘇聯解體的態度一直很平靜。
蘇聯的解體確實在短期內給美國帶來了壓力。
許多人認為,美國在蘇聯解體的背後有一些行動,例如推動“自由化”和“政治多元化”。 事實上,蘇聯解體在短期內對美國沒有好處。
美國對核問題感到關切。 蘇聯解體後,核能和太空技術像散落的寶藏一樣被成員國搶走,如果這些國家掌握了核**,就會對美國構成威脅。
然而,作為冷戰的“贏家”,美國認為這些風險微不足道。 從長遠來看,蘇聯的解體符合美國擴張實力的目標。
美國曾承諾不向東擴張北約,但在蘇聯解體後,美國開始向東歐國家伸出橄欖枝,以展示其霸權。
因此,蘇聯解體在短期內對美國來說是一種風險,但從長遠來看,這是美國所尋求的霸權。
美國歷屆領導人普遍對戈巴契夫的評價模稜兩可,表面上稱讚他的卓越,但實際上反映了戈巴契夫的侷限性。 對於美國來說,戈巴契夫可能很出色,但對於蘇聯來說,他更像是災難的象徵。
小國因外敵而死,大國因內亂而死“,蘇聯的解體與戈巴契夫密不可分,但美國也在這場內亂中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