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霍越
在“雙碳”背景下,能源轉型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注的焦點。 可以看出,當前,我國能源強國建設步伐加快,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邁進,新能源產業發展加速,保障能源安全的能力也在不斷增強。 在新能源蓬勃發展、創造新品質生產力的同時,如何培育傳統能源新模式、新動能,為新能源生產力發展貢獻力量,也成為兩會內外討論的話題。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建華表示,要繼續增強能源生產能力,提高自主安全水平,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可靠動力。 立足我國資源稟賦,按照先立後破的原則,統籌規劃,從整體上推進新舊能源有序更新換代。 充分發揮化石能源支撐作用,加強清潔高效利用,提高低碳能源轉型的支撐和調節作用。
構建新能源體系,要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推動煤炭等傳統能源清潔高效利用。 同時,要增強燃煤電廠調峰能力,使其更好地配合和適應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促進煤炭與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傳統能源的協調發展。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原副校長江耀東說。
能源安全是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我國各能源類別呈現“孤島”發展格局,煤、電、油、氣網路互聯互通不足。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航天資訊科技研究院院長吳愛群認為,要大力推進能源體制改革,打破傳統能源產業“孤島”,統籌煤炭等不同能源品種的發展戰略。 電力、油氣,推進電力供應、供氣、供熱製冷等能源基礎服務一體化審批,消除能源網際網絡建設的行業壁壘,為能源網際網絡建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在2024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張建華在講話中指出,要“以更大的努力打造新的質量生產力,努力推動能源行業走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前列”。 要以能源科技自力更生、自強為目標,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能源科技創新體系,著力推進科技與產業融合,提公升能源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著力打造能源科技創新高地。
全國人大代表、黨委書記、中國平美神馬集團董事長李毛說:“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需要以創新為核心,以產業為載體,改革解決問題,找到一條技術水平更高、質量更好的新增長路徑。 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可持續性,從而構建新的競爭優勢,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
當前,在能源開發利用方面,出現了科技與工業銜接、打造能源科技創新高地的新模式。 例如,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中科匯拓等,建立了行業首個產學研一體化的智慧礦山聯合基地,將從國家重大需求、人才賦能、關鍵技術攻關等方面為國家礦山智慧型化發展提供創新解決方案。 培養一批具有戰略眼光、能力突出的礦山領域頂尖人才和團隊,以高科技人才的培養為行業補充新動力,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推動中國智慧礦山邁入新時代。
從2024年能源產業集聚區地方兩會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在聚焦新能源產能基地建設的同時,也在布局傳統能源的智慧型化、綠色化轉型。
煤炭大省山西提出,要加快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做好能源供應保障工作,紮實推進能源網際網絡試點。 圍繞五大基地建設,推廣綠色礦山技術,新建智慧型煤礦150座,煤炭先進產能佔比83%。
新疆提出加快發展煤炭、煤炭、電力和煤化工產業集群,進一步釋放優質煤炭產能,加大準東、哈密、吐魯番、君南等地煤炭勘探開發力度,著力建設國家大型煤炭保障基地和煤製油油氣戰略基地。
陝西將推動啟動陝煤年產1500萬噸煤質利用和煤炭綜合利用兩個千億級專案,用於國家能源迴圈經濟。 圍繞減排、減煤、減卡等,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調整。
據**工作報告,2023年全市將全力增強創新勢頭,科技財政投入19億元,增加557%,並特別提到了中科匯拓與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國際先進技術應用促進中心、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內蒙古研究院聯合研發的全國首套礦山智慧型送貨機械人。 這是國內首款超前設計的礦用智慧型載體機械人,是中國首套具有產業化標準、完全自主智財權的新能源輸送裝備,是全球首款“機械人礦機”,關鍵零部件國產化率達95%以上。
能源轉型改革對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能源行業人士表示,面對新一輪創新,能否抓住機遇,加快能源科技創新步伐,創造新的優質生產力,是提公升能源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贏得創新發展主動權的關鍵。 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評論:於早昭。
責任編輯:霍嶽。
編輯:胡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