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孟凡軍
當前,我國發展的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經濟回公升和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我國有足夠的信心和底氣。 3月4日,在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會議發言人婁勤健他指出,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也是全國人大成立70周年。 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將進一步推進科學民主依法立法,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推進立法工作,以高質量立法確保經濟高質量發展。
婁勤健指出,第一次經濟工作會議為2024年做好經濟工作做好了全面部署。 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作為國家立法機關,主要通過行使國家立法權,為搞好經濟工作、促進高質量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接下來,全國人大立法工作將重點落實部署部署:
一是著力改革和立法這包括實施金融體制改革,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通過立法固定改革成果,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二是著力開放抓立法這包括制定《海關法》,修訂《邊境衛生檢疫法》,完善現行法律涉外規定,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三是突出高質量發展,抓立法為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組織編制生態環境規範。
四是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立法這包括頒布《學位法》、《學前教育法》和修訂《傳染病防治法》。
10年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國同地區各國一道,堅定不移走長期睦鄰友好、共同發展、繁榮的正確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取得了豐碩成果
第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深植根於人民群眾心中。 中國與周邊國家命運共同體建設在印度支那半島和中亞地區實現全覆蓋,中國—亚细安命運共同體建設穩步推進。
二是深化和鞏固“一帶一路”建設。 地區國家紛紛加入“一帶一路”倡議,大量專案形成示範效應,為東道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
三是經貿合作蓬勃發展。 中國與區域各國達成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建設了全球最大、最具潛力的自由貿易區。
婁勤健強調,中國始終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發展對外關係,促進友好交往,歡迎和吸引外國人和海外企業,組織來華貿易、投資和交流合作。 中國的大門始終向世界敞開,不會關閉,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合作是開放包容的。 近年來,全國人大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開展與周邊國家立法機關的多層次、多渠道、廣泛交流合作,努力夯實輿論基礎,為構建中周邊命運共同體提供法律保障。
婁勤健重申,中國將繼續積極踐行友好、真誠、互利、包容的理念,深化與周邊國家的友好合作和利益匯合,讓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惠及更多周邊國家。 我們將弘揚和平、合作、包容、融合的亞洲價值觀,為地區團結、開放、進步提供新動力,同各國一道,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應對挑戰,實現共同繁榮。 “大門敞開,世界可以進入中國,中國可以走向世界。 中國將繼續推進法治基礎上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在擴大開放程序中推進涉外法治建設,繼續夯實高水平對外開放法治基礎。 婁勤健說。
近年來,計算機和網際網絡技術帶來了交叉融合創新、整合創新和應用創新,推動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各國在這一過程中在科技領域展開競爭是常態。
婁勤健強調中國認為,開放合作是探索科學前沿、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正確選擇,科技領域應遵循科技發展規律,順應市場經濟規律。 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展為例,本世紀初,中國希望通過國際合作,與有關國家和地區共同開發一套衛星導航系統。 但由於種種原因,進展緩慢且陷入僵局。 在這樣的形況下,中國只能下定決心,通過自己的努力,建成技術先進、強大、世界一流的衛星導航系統。
事實上,經過近30年的不懈努力和努力,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在全球廣泛應用,賦能各行各業,融入基礎設施,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 “只要中國堅持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任何已知的技術,'卡住'都不是卡住的,頂多只是時間問題,關鍵是中國必須加強科技智財權的創造、應用和保護。 婁勤健表示,“中國提出的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不是閉門造車地搞研發,而是要推動全球科技創新合作,積極參與全球創新網路,共同推進基礎研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並更好地提高人類福祉。 ”
評論:於早昭。
責任編輯:霍嶽。
編輯:胡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