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磊是廣發**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報告摘要
第一**工作報告中設定的GDP目標為“5%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面對更加正常化的基數,也將是“5%左右”,可比口徑下的增長率將高於2023年。 2023年5%對應4%的兩年復合增長率,2024年5%對應5年的兩年復合增長率1%。
第二5%的GDP目標符合預期。 在2023年10月的《巨集觀剪刀缺口》中,我們提出:“經濟中需要進一步解決的不是方向,而是中心。 從2020年到2022年,中國經濟以年均4%的速度增長5%,明顯低於潛在增長水平。 2024年經濟目標的規模將是下乙個巨集觀階段的關鍵變數。 我們傾向於認為,該政策很有可能將GDP增長目標保持在5%左右。 從政策必要性的角度來看,5%的目標也將有助於穩定國內外對中國經濟的預期。 在《展望2024》報告中,我們進一步估計,5%的實際增長率需要三個條件:一是海外庫存觸底反彈背景下出口環境將改善; 二是“三大工程”帶動的房地產投資降幅收窄; 三是積極財政保障基礎設施等領域較高增速。 簡單地說,第二個條件和第三個條件都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
第三如何閱讀工作報告中的財政空間宣告? 赤字的大小為406萬億元,比上年初預算增加1800億元,略高於我們預期的“約4萬億元”(見我們之前的報告《從省級預算報告看國家財政預算的特點》),據406萬億的赤字和3%的赤字率相當於2024年名義GDP為13533萬億元,隱含名義GDP增速74%。當然,根據經驗,這兩種口徑並不完全對應,但從側面來看,這反映了名義增長將在 2024 年回公升的假設。 二是也印證了財政“適度強化”的特點,即赤字規模得到了盡可能的保證。
第四此外,廣闊的財政空間還包括特別債券39萬億元人民幣(略高於38萬億元);以及1萬億元的超長期政府專項債券。 這樣,就計算了今年廣泛財政目的的空間包括“406萬億赤字 +39萬億特別債券+1萬億超長期特別國債“,以及去年第四季度增發使用的1萬億國債; 從理論上講,有必要增加類似的金融工具,例如PSL,它已發行總計5000億元以支援“三大工程”。 廣義的財政擴張更為明顯,這確實是現階段經濟最需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超長期國債專項計畫從今年開始連續幾年發行,“專用於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廣義國債的擴容在中期將具有一定的可持續性。
第五城鎮新增就業目標繼續保持在“1200萬人左右”的高位,年均1100萬人; 2023-2024年為1200萬),顯示了對就業問題的重視。**工作報告還指出,“預計今年將有1170多萬高校畢業生成為畢業生”。 在常態化年份,例如疫情前的2019年,GDP為1個百分點,相當於約227萬個就業崗位; 2023年,GDP為1個百分點,相當於239萬個就業崗位。 如果繼續估計就業GDP彈性為239萬,那麼1200萬就業崗位的內生GDP增長需求將為50%左右。 工作報告除了保持對總體經濟的一定目標外,還提出了一系列促進就業的結構性政策,包括“加強對就業能力大行業的企業的支援”。
第六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無疑是當務之急。 **2024年工作報告第一項任務是“大力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型優質生產力”。 這裡需要提醒三點:一是“現代產業體系”的框架還比較寬泛,報告中提到了“先進製造業集群”、“傳統產業高階化、智慧型化、綠色化轉型”、“現代生產性服務業”。 其次,在“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部分,報告先後涉及“鞏固和擴大智慧型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的領先優勢”、“加快發展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物等產業”、“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 “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開闢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三是在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方面,報告強調“加強重點產業統籌布局和投資引導,防止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複建設”。 第三點非常關鍵,如果一些新興產業能夠優化供給,其未來的供需格局將更加良性。
第七,在消費方面,政策思路是“通過增加收入、優化供給、減少限制性措施來激發消費潛力”,包括新消費、傳統消費品和服務消費。 對於傳統耐用消費品,報告指出,“鼓勵和促進消費品以舊換新,提振智慧型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前期已對一系列政策進行闡述,是2024年巨集觀經濟政策的想象空間之一。 以及促進大規模裝置更新。從邏輯上講,他們還需要財政政策等政策支援,後續主要取決於具體的實施計畫。
第八在對外開放領域,第一次工作報告指出,將“全面取消製造業外商投資准入限制,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准入”。 2023年10月,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宣布將全面取消製造業外商投資准入限制; 去年底,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准入將放寬,工作報告的表述意味著兩個重點領域的措施將進一步落實。
第九房地產、地方債、中小金融機構與存量經濟息息相關,一直是政策框架下的三個風險點。 在房地產方面,第一次工作報告強調優化房地產政策,對不同所有制的房地產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要一視同仁地予以支援; 二是強調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和房地產市場供需關係變化,加快構建房地產開發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供給力度; 三是完善商品房相關基礎制度,滿足居民剛性住房需求,實現住房需求多樣化。 在這裡,“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和房地產市場供需關係的變化”是理解的重要前提,前者是指無論是商品房還是保障性住房,增量需求依然存在; 後者意味著它不再過熱,供需方面有明顯的變化。 在這兩個前提下,政策有望兼顧中長期,進一步促進市場平衡。
第十關於地方債務,報告指出,“要協調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和穩定發展”。 具體而言,“進一步落實一攬子減債方案,妥善化解現有債務風險,嚴防新債風險”; 二是“建立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一流債務管理機制,完善全水準的地方債務監測監管體系”。 事實上,2月23日,全國常委會介紹了地方債務現狀,具體部署也是協同推進、長短結合,“通過各方共同努力,地方債務風險整體得到緩解,為下一階段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後續要“遠近結合,阻塞稀疏並舉”,“加快建立適合高質量發展的一流債務管理機制”。
身體
[一]2024年3月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開幕,李強總理作工作報告。
**工作報告中設定的GDP目標為“5%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面對更加正常化的基數,也將是“5%左右”,可比口徑下的增長率將高於2023年。 2023年5%對應4%的兩年復合增長率,2024年5%對應5年的兩年復合增長率1%。
* 工作報告指出,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GDP增長5%左右; 城鎮新增就業崗位1200多萬戶,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約5%; 住戶消費**上公升約3%; 家庭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 國際收支基本保持平衡; 糧食生產 1超過3萬億斤; 單位GDP能耗降低25%左右,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5%的GDP目標符合預期。 在2023年10月的《巨集觀剪刀缺口》中,我們提出:“經濟中需要進一步解決的不是方向,而是中心。 從2020年到2022年,中國經濟以年均4%的速度增長5%,明顯低於潛在增長水平。 2024年經濟目標的規模將是下乙個巨集觀階段的關鍵變數。 我們傾向於認為,該政策很有可能將GDP增長目標保持在5%左右。 從政策必要性的角度來看,5%的目標也將有助於穩定國內外對中國經濟的預期。 在《展望2024》報告中,我們進一步估計,5%的實際增長率需要三個條件:一是海外庫存觸底反彈背景下出口環境將改善; 二是“三大工程”帶動的房地產投資降幅收窄; 三是積極財政保障基礎設施等領域較高增速。 簡單地說,第二個條件和第三個條件都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
*工作報告指出,上述預期目標的提出,綜合考慮了國內外形勢和各種因素,並考慮了需求和可能性。 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在5%左右,既考慮了促進就業增收、防範化解風險的需要,又符合“十四五”規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同時兼顧了經濟增長潛力和配套條件,體現了積極主動、積極進取的要求。實現今年的預期目標並非易事,需要政策聚焦、加倍努力、各方齊心協力。
如何閱讀工作報告中的財政空間宣告? 赤字的大小為406萬億元,比去年年初的預算增加了1800億元,略高於我們預期的“4萬億元左右”(見《從省預算報告看國家財政預算的特點》),據406萬億的赤字和3%的赤字率相當於2024年名義GDP為13533萬億元,隱含名義GDP增速74%。當然,根據經驗,這兩種口徑並不完全對應,但從側面來看,這反映了名義增長將在 2024 年回公升的假設。 二是也印證了財政“適度強化”的特點,即赤字規模得到了盡可能的保證。
* 工作報告指出,要適度加強積極的財政政策,提高質量和效益。 綜合考慮發展需求和財政可持續性,用好財政政策空間,優化政策工具組合。 赤字率計畫安排在3%,赤字規模為406萬億元,比年初預算增加1800億元。 預計今年財政收入將繼續恢復增長,隨著資金的轉移,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將達到285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1萬億元。
此外,廣闊的財政空間還包括特別債券39萬億元人民幣(略高於38萬億元);以及1萬億元的超長期政府專項債券。 這樣一來,今年廣義財政政策的空間包括“406萬億赤字 +39萬億特別債券+1萬億超長期特別國債“,以及去年第四季度增發使用的1萬億國債; 從理論上講,有必要增加類似的金融工具,例如PSL,它已發行總計5000億元以支援“三大工程”。 廣義的財政擴張更為明顯,這確實是現階段經濟最需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超長期國債專項計畫從今年開始連續幾年發行,“專用於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廣義國債的擴容在中期將具有一定的可持續性。
* 工作報告指出,擬安排地方**專項債券39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000億元。 為系統解決建國興國過程中部分重大專案建設資金問題,計畫從今年開始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項國債,專用於實施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 今年將發行1萬億元。當前,要多方面加大財政投入,大力優化支出結構,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民生基本財政保障,嚴格控制一般支出。 **財政加大地方均衡轉移支付力度,適當向困難地區傾斜,省**推進財政資源下沉,底線“三保”在基層。 實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重點支援科技創新和製造業發展。
城鎮新增就業目標繼續保持在“1200萬人左右”的高位,年均1100萬人; 2023-2024年為1200萬),顯示了對就業問題的重視。**工作報告還指出,“預計今年將有1170多萬高校畢業生成為畢業生”。 在常態化年份,例如疫情前的2019年,GDP為1個百分點,相當於約227萬個就業崗位; 2023年,GDP為1個百分點,相當於239萬個就業崗位。 如果繼續估計就業GDP彈性為239萬,那麼1200萬就業崗位的內生GDP增長需求將為50%左右。 工作報告除了保持對總體經濟的一定目標外,還提出了一系列促進就業的結構性政策,包括“加強對就業能力大行業的企業的支援”。
在2020年3月12日的報告《就業目標與GDP目標的關係是什麼》中,我們梳理了:在制定GDP目標時,就業目標是政策中的重要考慮因素,比如2017年“GDP增長乙個百分點可以帶動190萬至200萬人就業”。 從歷史規律看,單位GDP帶動的就業人口是逐步上公升的,這應該與第三產業就業比重的逐步上公升有關。
*工作報告指出,要多措並舉穩就業、促進收入增長。 就業是人民最基本的生活。 要突出就業優先導向,加大穩就業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促進就業專項政策力度。 落實完善穩定崗位回流、專項貸款、就業和社會保障補貼等政策,加大對就業能力大國企業的支援力度。 預計今年高校畢業生將超過1170萬人,要加強促進青年就業的政策措施,優化就業創業指導服務。 紮實做好退役軍人、農民工等群體就業工作,加強對殘疾人等就業困難人員的救助。 按類別完善靈活用工保障措施,擴大新型就業形式職工工傷保障試點。 堅決糾正各類就業歧視現象,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完善勞動關係協商協調機制,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適應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養老等領域人才需求,加強職業技能培訓。 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努力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
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無疑是當務之急。 **2024年工作報告第一項任務是“大力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型優質生產力”。 這裡需要提醒三點:一是“現代產業體系”的框架還比較寬泛,報告中提到了“先進製造業集群”、“傳統產業高階化、智慧型化、綠色化轉型”、“現代生產性服務業”。 其次,在“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部分,報告先後涉及“鞏固和擴大智慧型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的領先優勢”、“加快發展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物等產業”、“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 “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開闢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三是在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方面,報告強調“加強重點產業統籌布局和投資引導,防止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複建設”。 第三點非常關鍵,如果一些新興產業能夠優化供給,其未來的供需格局將更加良性。
* 工作報告指出:推進產業鏈優化公升級。 保持工業經濟平穩執行。 落實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著力補短、拉長長板、鍛新板,增強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 實施製造業技術改造公升級工程,培育壯大先進製造業集群,打造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區,推動傳統產業高階化、智慧型化、綠色化轉型。 加快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 促進中小企業發展。 加強標準引導和質量支撐,打造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製造”品牌。
*工作報告指出: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實施產業創新專案,完善產業生態,拓展應用場景,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 鞏固和拓展智慧型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的領先優勢,加快發展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等產業,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增長新引擎。 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開闢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打造一批未來產業先行區。 鼓勵發展風險投資和股權投資,優化產業投資功能。 加強重點產業整體布局和投資引導,防止產能過剩和低層冗餘建設。
在消費方面,政策思路是“通過增加收入、優化供給、減少限制性措施來激發消費潛力”,提到的領域包括新消費、傳統消費品和服務消費。 對於傳統耐用消費品,報告指出,“鼓勵和促進消費品以舊換新,提振智慧型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前期已對一系列政策進行闡述,是2024年巨集觀經濟政策的想象空間之一。 以及促進大規模裝置更新。從邏輯上講,他們還需要財政政策等政策支援,後續主要取決於具體的實施計畫。
* 工作報告指出:促進消費穩步增長。 採取綜合措施增加收入,優化供給,減少限制性措施,激發消費潛力。 培育和拓展新消費,落實促進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的政策,積極培育智慧型家居、文娛旅遊、體育賽事、國內“潮品”等消費新增長點。 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鼓勵和促進消費品以舊換新,促進智慧型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 促進養老、育兒、家政等服務的拓展和質量提公升,支援社會力量提供社群服務。 優化消費環境,開展“消費促進年”活動,落實“放心消費行動”,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實行帶薪休假制度。 落實提高標準的行動,加快構建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標準體系,促進商品和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改善生活的需要。
在對外開放領域,第一次工作報告指出,將“全面取消製造業外商投資准入限制,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准入”。 2023年10月,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宣布將全面取消製造業外商投資准入限制; 去年底,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准入將放寬,工作報告的表述意味著兩個重點領域的措施將進一步落實。
* 工作報告指出:加大吸引外資力度。 我們將繼續減少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全面取消製造業外商投資准入限制,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准入。 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在華再投資。 落實外資企業國民待遇,確保採購、招標、依法制定標準平等參與,推動資料跨境流動等問題的解決。 加強外商投資服務保障,打造“投資中國”品牌。 提高外籍人員來華工作、學習和旅行的便利性。 進一步落實自貿試驗區推進戰略,賦予自貿試驗區和海南自由港更多自主權,推進開發區改革創新,開創開放新高地。
房地產、地方債、中小金融機構與存量經濟息息相關,一直是政策框架下的三個風險點。 在房地產方面,第一次工作報告強調優化房地產政策,對不同所有制的房地產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要一視同仁地予以支援; 二是強調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和房地產市場供需關係變化,加快構建房地產開發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供給力度; 三是完善商品房相關基礎制度,滿足居民剛性住房需求,實現住房需求多樣化。 在這裡,“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和房地產市場供需關係的變化”是理解的重要前提,前者是指無論是商品房還是保障性住房,增量需求依然存在; 後者意味著它不再過熱,供需方面有明顯的變化。 在這兩個前提下,政策有望兼顧中長期,進一步促進市場平衡。
*工作報告指出,要優化房地產政策,一視同仁地支援不同所有制下的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 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和房地產市場供需關係變化,加快構建房地產開發新模式。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供給力,完善商品房相關基礎制度,滿足居民剛性住房和多樣化改良住房需求。
關於地方債務,報告指出,“要協調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和穩定發展”。 具體而言,“進一步落實一攬子減債方案,妥善化解現有債務風險,嚴防新債風險”; 二是“建立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一流債務管理機制,完善全水準的地方債務監測監管體系”。 事實上,2月23日,全國常委會介紹了地方債務現狀,具體部署也是協同推進、長短結合,“通過各方共同努力,地方債務風險整體得到緩解,為下一階段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後續要“遠近結合,阻塞稀疏並舉”,“加快建立適合高質量發展的一流債務管理機制”。
*工作報告指出,要統籌解決和穩定發展地方債務風險,進一步落實一攬子減債方案,妥善化解現有債務風險,嚴防新債風險。 建立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一流債務管理機制,完善全水準的地方債務監測監管體系,推動地方融資平台按品類轉型。
假設風險:2024年巨集觀經濟金融環境變化大於預期,海外經濟衰退風險超預期,海外庫存補貨斜率超預期,國內房地產銷售和投資下行風險超預期,國內三大專案建設超預期,政策諒解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