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的準備工作已進入倒計時階段,這是中國探月計畫的重要一步。 為了完成這項雄心勃勃的任務,俄羅斯生產的An-124和國產的運-20運輸機交付了探測器部件。 這一現實讓人們重新思考,中國何時會擁有類似於安-124或C-5的大型洲際運輸機。
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為開發大型貨機進行了一場競賽。 美國的C-133飛機,在科技含量上,不如蘇聯的Il-76,甚至可與Y-20 A相媲美。 C-133用於發射洲際飛彈,並在越南戰役期間展示了其在運輸常規材料方面的出色效能。 然而,由於設計缺陷以及機器的一些問題,C-133最終停產,而C-130仍在服役。
在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美國和蘇聯都把目光投向了更多配備渦輪增壓發動機的飛機。 這兩架飛機的問世開創了過載運輸技術的新時代。 兩者都是為了運輸主要主戰坦克而設計的,它們的到來大大增強了軍隊在大陸之間的運輸能力。
進入乙個新時代,對於那些傳統的大陸運輸公司來說,也是乙個巨大的挑戰。 美國空軍推出了新一代C-17,它結合了C-5和C-141型號的最大優點,降低了其載荷能力,減少了起飛和著陸條件,並保留了運輸重要軍事裝備的功能。 C-17是一項偉大的成就,導致C-141退役,而C-5保留了原來的位置,但其中心位置已經消失了。
中國的Y-20雖然沒有開發很長時間,但吸收了C-17的概念,並能夠攜帶主戰車。 但是,目前中國空軍對超重型洲際運輸機的需求並不大,例如安-124和C-5。 僅運-20B就可以滿足大多數常規裝置的運載需求,並能承受嫦娥六號等非傳統裝置的運載能力。
展望未來,超大陸運輸船的發展很誘人,但目前,C-17和Y-20已經得到確認,投資此類平台並不是優先事項。 如果未來的戰略需要改變,就像蘇聯的穿梭機計畫將安-225推向市場一樣,中國可能希望開發這種型別的運輸工具。 但現在,也許更實際、更緊迫的是 Y-20 B 的開發或 Y-9 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