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乙個年邁的新媽媽,她對孩子的關注度和敏感度似乎遠高於她的朋友。
寶寶今年兩歲了,從出生到現在,我一直按照育兒課本撫養。
一月睡覺,二月哭泣,三月翻身,......這就是大家常說的:三轉、六坐、七滾、八爬、周走等等。
在每個階段,我都會比較,寶寶現在應該做什麼? 寶寶會知道嗎? 為什麼不呢?。。。。。。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似乎特別焦慮。
總是密切關注同齡的嬰兒,他們已經是什麼了? 可以做些什麼? 然後我覺得我的寶寶似乎不知道該怎麼做。
那種焦慮、焦慮和一堆負面情緒,讓我忽略了寶寶的長處。
聽完張美玲教授的講課,我大開眼界,心情頓時豁達起來。
尤其在張美玲教授的《成為聰明父母的五個步驟》的第四部分:教育應挖掘每個人的潛能,激發眾生的活力; 教育應促進每個人的個性; 成長需要時間,成長的過程讓我更加迷茫。
我冷靜下來回顧了一下,其實我的寶寶有很多優點。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需要比較,我們不需要比較,寶寶有自己的長處。
不要拔苗子幫助它們長大,就像張美玲教授說的:我們要學會讀懂孩子,遵循孩子成長的規律,知道孩子的成長是階段性的,比較連續的,明白每個孩子都不一樣。
要善於發現和關注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孩子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培養孩子,讓他們更好地展現自己。
張美玲教授說:找到適合自己的人是件好事。 沒錯,適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
張美玲教授說:讓孩子對遊戲、生活、自然有最好的感性理解,給孩子乙個快樂的童年,是教育的目的。
這讓我想起了奧地利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名言:快樂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不快樂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童年生活往往與成長起來的原生家庭息息相關。
這難道不是我們作為父母最想要的,當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時嗎?
張美玲教授也表示:身體健康、心態快樂、習慣好、思維靈活、舞台多姿多彩我們應該給孩子五把金鑰匙,我認為這五把鑰匙不僅是孩子需要的,也是我們父母需要的。
我衷心希望我們的孩子內在有真善美,外在有精神、有能量、有精神,能成為有志(遠大目標)、有骨氣(自信)和自信(真才、真學)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