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看到一篇關於《2023年中國心理與心理健康》的報告,其中包含了中國學生抑鬱率的樣本,小學生抑鬱檢出率為10%。 抑鬱症的患病率在高中生和初中生中較高。 撇開這個資料是否足夠準確不談,我想說的是,如果你做乙個中國父母焦慮的調查,結果肯定比這個高得多。
學而精益求精是高手,希望兒子成龍,女兒成鳳凰,這是中國千年來的心理共鳴,也希望孩子有前途,沒有錯。 值得深思的是,什麼是有希望的? 是要被錄取的嗎? 碩士學位考試? 畢業後白領? 還是你有一技之長,平凡、健康、快樂一輩子?
我想,在我列出最後乙個之前,大多數人應該想知道,考試之後,只有做白領,才能過上體面的生活。
但你有沒有想過,在任何乙個時代,優秀的人總是難得一見的,為什麼不讓孩子做乙個平凡而快樂的人呢?
當我這樣做時,我也問過自己? 你是不是有時候跟孩子說,你平安快樂久了,然後轉過臉說,考不上好大學,怎麼能養活自己?
我周圍有兩個活生生的例子。 乙個是我高中同學,成績不好,上中學學車修,現在是全省頂尖的汽車售後服務商; 乙個是我同事的孩子,他也不太識字,上過職業院校學牙醫,現在是有名的牙醫。 身邊這兩個所謂的成績不好的人,已經用現實給我們上了一課,那就是考試成績不好,不會影響你以後的生活。
教育家李振熙說,每個孩子都是某個領域的天才,關鍵是老師和家長作為教育者,能否發現孩子的長處。 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別人家裡最好的孩子”。 成績優異,有機會,那麼你就要報效祖國,成為棟樑柱; 如果成績不好,那麼程歡就跪下了,不是嗎?
讀書的時候,成績不是很好,我討厭父母和老師的冷嘲熱諷“泥巴撐不住牆”。 長大後,我們是如何成為我們討厭的人的? 代代相傳,還能把我們的下一代變成當年的我們嗎?
幾年前,家長們呼籲雙減; 這兩年,真的少了,家長們也不再這樣做了,偷偷給孩子報了各種補習班,有的還自怨自艾,還到處充當正義的使者,舉報補習班,何必呢?
一方面,我們嗤之以鼻,嗤之以鼻,另一方面,我們不自覺地給孩子貼上這樣的標籤。 我認為整個社會,包括父母,首先應該改變的就是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為什麼“別人的孩子”僅僅因為成績好就成為自己孩子的榜樣? 我們一直說我們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但我們總是以鄰居的好學小明小強為基準,如果只比成績,我們怎麼可能與眾不同? 如果學習成績都一樣好,考試成績也一樣,那麼孩子和工廠生產線上的組裝產品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培養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中國中小學教育確實是改變的時候了,路很長,但我們不能再等了,中國需要什麼樣的父母?
首先,接受自己的平凡,接受孩子“不出眾”。
其次,不要製造焦慮,也不要給孩子加倍標準
第三,“生活不是KPI”和“幸福沒有排名”。
人生是一條很長很長的路
決定命運的不是學歷
這是性格和願景
大象新聞記者:夏繼峰、項光、曉偉、丁陽、劉鵬、吳曉、邱彥波、鄭北舟、葛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