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萬多畝,南方面積不小。 這樣,就可以使用機械,可以從事現代設施農業。 去年3月5日,在全國人大、全國人大代表團審議現場,第一總書記在聽完全國人大代表、80後新農民衛喬回老家種稻的故事後,第一總書記肯定道。 又是春耕之年,在“新品質生產力”成為熱詞的當下,重溫總書記的簡單話語,讓人感受更深,方向更清晰。
江蘇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畝,而魏喬種了2萬多畝水稻,畝產能達到1100斤,確實不容易。 但比面積大、產量高更可貴的是,衛喬回到家鄉後繼續實踐探索,她的團隊在農田中構建了“天地空一體化”的智慧農業科技網路,通過數位化管理大大提公升了勞動效率,帶動了1萬多名農民通過技術公升級增收致富, 讓我們看到新農戶在促進新品質生產力的形成。
什麼是新生產力? 去年9月,第一總書記在黑龍江視察時發表了上述講話,強調要“加快形成新的優質生產力”。 同年12月,第一次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要用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的質量生產力。 今年1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總書記再次作了重要論述,強調新型優質生產力“以創新為特徵,關鍵是高質量,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具體到農業領域,無人農機智慧型耕作,四季蔬菜水果設施,戈壁沙漠也能種菜......創新技術不僅拓寬了農業的時空邊界,緩解了耕地資源有限、勞動力成本上公升等實際問題,比傳統生產力更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未來,面對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必須實現從“追隨者”到“跑者”和“領跑者”的轉變,進而成為世界農業強國之一。
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一方面要把握“新”,聚焦農業科技創新,大力培養具有原創精神、跨學科素養、掌握前沿科技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努力提高前沿科技水平,力爭在重點領域率先突破; 另一方面,要做到“廣”,充分發揮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專業化、社會化科技服務機構、農業科技推廣“院落”等模式的作用,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挖掘和培養更多的農業人才, 創造一種與新的優質生產力發展相匹配的新型勞動力。
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新的素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相當長的過程。 立足國情和農業國情,既要堅定信心、攻堅克難,又要把握當下與長遠、效益與公平的關係。 要保持耐心和決心,尊重法律,因地制宜,結合不同發展階段的思想和不懈探索。 在發展新生產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要創新管理組織形式,進一步完善利益聯動機制,讓更多的小農戶搭上現代農業的快車,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的成果。
當前,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即將召開,包括魏喬在內的三農田代表和成員將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全國農業事務。 期待更多來自農業、農村、農村的好聲音來到會場,凝聚共識,為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尋求好戰略,為加快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增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