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北伐勝利結束,張學良宣布“換旗”,老蔣表面上實現了大統一,但實際上還是英雄們並肩作戰的局面。
以老蔣為總司令的第1集團軍,兵力分布在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份,總兵力約50萬人; 以馮玉祥為總司令的第2集團軍,兵力分布在河南、山東、陝西、甘肅、青海等省份,總兵力約40萬人; 以閻錫山為總司令的第3集團軍,兵力分布在山西、察哈爾、綏遠、北平、天津等省市,總兵力約20萬人; 以李宗仁為總司令的第4集團軍,兵力分布在廣西、湖北、北平、天津,總兵力約20萬人; 此外,還有張學良的東北軍,控制著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四省,總兵力約40萬人。
斬封閂一直是老大登頂後的頭等大事,而斬髳閂歷朝,無論是來武功還是用文,都有很多驚心動魄的事情,也沒有什麼和聲,似乎只有宋太祖趙匡胤的“酒杯釋放軍力”, 一頓飯就解決了問題,也沒費大勁。
其實,當時的**甚至比三國還要糟糕,除了老江四大軍閥,個個野心勃勃,如狼虎,老江想要成功斬下領地,卻難以上天。
但那個時候,老江芷就在這裡。
據說,北伐戰爭結束後,老蔣最信任的謀士楊永泰立即提出了“割封地戰略”,其要點是:用經濟手段瓦解馮玉祥的第2集團軍,用政治手段解決閻錫山的第3集團軍,用軍事手段解決李宗仁的第4集團軍, 並以外交手段對付張學良一行人。
楊永泰號稱第一毒諸葛,他一手破手,專攻四大軍閥的阿喀琉斯之踵,功底確高深。
張學良曾評論說,老江的人才粗獷,這個時候,老江的大致輪廓很鮮明,但說到做起來,確實給人一種粗獷、不歸類的感覺,他在人才領域的排名確實不高。
老江割域,先行禮後兵,鼓吹所謂“割兵救國”,但內容實在是卑鄙,沒有真正的英雄。
1928年7月6日,老江在完成宰相追悼儀式後,召集馮玉祥、嚴錫山、李宗仁、白崇禧、張群等人到北平象山碧雲寺旁李世增別墅談話。
會上,老江丟擲了他的“軍事善後案”:全國現役300個師中,裁減250個,保留50個,每個師1個5萬兵力,共留兵80萬,分為12個軍區,每個軍區按比例留兵,各集團軍單獨處理。
這個計畫的奧秘在於,老蔣、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四大集團軍表面上各佔乙個軍區,但老蔣卻能用**的名義直接或間接控制其他八個軍區。 蔣介石的兵力雖大,但分散在九個軍區,每個軍區的人數都很少。 這樣一來,他的第1集團軍不僅不但沒有減兵,反而增兵,而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白崇禧三人都只有乙個軍區,都需要大量減兵。
其中,馮玉祥受害最深。
馮玉祥本來就是一根大刺,很是嚇人。
看到老江如此害人,自私自利,他抓住了老蔣軍隊的弱點,立即丟擲乙個嚇唬老蔣的計畫。
當時老蔣介石的軍隊有什麼弱點?
除了老蔣一脈的1軍外,大部分都是被編入北洋軍的北洋投降或叛逃部隊,而馮嚴和李白的部隊大多是下屬士兵,在北伐戰爭中立下了大功。
馮玉祥抓住這一點,發了一封電報,表示反對“同等或按比例裁減集團軍”,並明確提出了裁兵的標準,與老蔣完全不同:“槍械不全者應砍,老弱者應砍, 紀律性差的人會被裁掉,訓練太短的人會被裁掉。 ”
按照馮玉祥的減兵標準,他的第2集團軍根本不需要減兵,只需要裁減老蔣的第1集團軍。
老江看到這個計畫,臉都綠了。
不過,說到當時的這一輪比賽,真正有大天賦的,還是桂家的白崇熙。
白崇禧也提出了乙個方案,稱為“實邊”戰略。
什麼是“實心邊緣”方法?
白崇禧提出,四大集團軍的總兵力只有六七十萬,最好是將這四集團軍拆散,合併成四支國防軍,駐紮在四邊疆。
白崇禧說,當時法國有4200萬人口,70多萬國防軍; 德國有6400多萬人口和85萬常備軍。 我們國家有4700萬人口,如果按照德法兩國人口與軍隊人數的比例來計算,我們至少需要400萬大軍,而現在革命軍只剩下670萬,這是一支非常寶貴的軍事力量,沒有必要減少他們, 為了鞏固國防,將它們劃分為邊界是明智的。
這樣一來,不僅可以重新安置北伐戰爭的功勳士兵,避免“弓箭藏鳥”的悲劇,更重要的是,把部隊全部調到邊疆,可以避免許多內部糾紛,防止內戰。
白崇禧是回族,當時他提出願意率兵到新疆保衛邊境,建設邊疆。
白崇禧的提議一度贏得了朝中兩國眾多大佬的支援,但老江“割域”的決心已經下定決心,在他看來,白崇禧的舉動很容易做大,到時候會強弱。
老江已經夠狠了,就在白崇熙想要積極推動這場討論的時候,他已經在準備軍事剷除桂家的計畫,甚至包括取白崇禧的性命。
老江將桂家的李白剷除,因為解體手段用得好,結果出奇的順利,這讓老江產生了嚴重的誤判,以為再搞幾個家族就好了。
帶著這種樂觀情緒,中原戰爭爆發了。
有人評論說,在中原戰爭中,老蔣雖然最終取得了勝利,但他的部隊也疲憊不堪,當“918”事件爆發時,他們已經沒有了反擊的力氣。
如果當初就採用白崇禧的策略,內戰可能就不會爆發,歷史的程序也許會改變。
白崇禧一生中有過幾次怨恨,這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