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再次進入過剩期。
十多年前,2011年10月,德國最大的太陽能公司Solar World向美國商務部提交了乙份專門針對75家中國光伏公司的報告"反傾銷和反補貼稅"調查應用程式。 當時,中國的光伏企業正在苦苦掙扎"雙反轉"制裁,產能過剩,國內業務"哀悼無處不在"。
經過10多年的攀公升,光伏已成為中國外貿出口的領跑者"新三"。"全球光伏行業近90%的產能在中國"、"全球光伏元件前10大企業中,中國企業佔7席"我國光伏企業取得的成績並不顯著。 但現在過剩導致了非理性競爭,晶科能源董事長李先德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這絕對是最糟糕的時刻"。
最糟糕的時刻"?
2023年底,上海交通大學太陽能研究所所長沈文忠"不要驚慌"總結市場對2023年產能過剩的擔憂,光伏行業在未來一年左右將能夠重回景氣。 他說:"光伏產業每五年經歷乙個發展週期,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
不過,根據中國光伏協會的資料,2023年全球光伏裝機容量預計在345GW至390GW之間,而到2023年底,光伏主產業鏈各環節的名義產能接近1000GW。
這意味著,即使考慮到產能利用率折扣,行業整體供需關係也將在2024年正式回歸"總盈餘"狀態是不可避免的。
晶科能源 (688223.)上海)李先德董事長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談到了"市場對超額和清算的情緒是過於樂觀還是過於悲觀"提出問題時,要"這絕對是最糟糕的時刻"第一次在**之前積極回應。
李先德認為,2024年第一季度市場需求將低於2023年第四季度,產能利用率的快速下降引發了不少企業的恐慌。 "很多企業對未來鏈條的判斷是不理性的,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現在簽署訂單將成為未來交付過程中的負擔。 "
第一位財經記者注意到,由於"拋售期"一些企業的生產成本甚至低於一些綜合性企業。 以中國電建(股份有限公司)為例以2024年1月26日42GW光伏元件集中採購訂單為例,P型光伏元件最低**降至0806元瓦,n型光伏元件最小**為087元瓦,**均創下歷史新低。
目前,光伏行業面臨的痛點和問題是過度投資導致的產能過剩。 "隆基綠能 (601012上海)董事長鐘寶申認為,光伏行業近兩年前景光明,吸引了大量資金,導致過度投資和忽視財富價值,是乙個巨大的損失。
天合光能 (688599董事長高繼凡在光伏產業2023年年會上公開表示,我國光伏產業在加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問題,如碎片化、無序投資等,導致行業忽冷交熱交替。
高繼凡表示,很多主營業務不是新能源企業跨境湧入光伏行業,導致產能過剩加速,這些新企業由於缺乏技術、人才和管理能力導致業務存在很大問題,甚至有些企業投產當天就停產了,現在是乙個兩難的境地。
然而,隨著IPO再融資和跨境光伏的收緊"退出"2024年計畫產能的實際落地仍不確定。
根據國家財政**研究報告的資料,截至2023年底,光伏行業"老玩家"以及新進入者的TOPCon(隧穿氧化物鈍化接觸太陽能電池技術),計畫產能為495GW。 其中,非一體化、非上市公司和跨境企業的計畫產能佔近一半。
光伏行業業內人士吳成剛認為:"隨著光伏盈利能力持續觸底反彈,融資收緊,產業鏈各環節專案投產出現多處延遲。 例如,即使是行業的龍頭企業,最近也推遲或減少了一些電池和多晶矽專案的生產。 "
晶澳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JA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002459.)董事會秘書吳廷東表示,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被誇大了,實際情況並沒有投資者和外界想象的那麼嚴重。 他說"2024年,公司將不再大規模擴產,將重點消化現有產能,提高現有產線利用率和投資回報。 "
誰將被淘汰。
落後產能將率先"洗牌"。
在李先德看來,在供大於求的背景下,光伏產能淘汰的速度可能比大家想象的要快,尤其是那些沒有競爭力、沒有市場能力、沒有持續經營能力的產能。
“李先德進一步告訴記者"2017年和2018年,多晶矽產能迅速被淘汰。 在市場供過於求的情況下,2023年將沒有盈利的產能,這種情況將不可持續,落後產能將很快被淘汰。 光伏行業需要繼續生產以提高效率並降低成本,因此不連續執行的產能將盡快淘汰。 此外,光伏行業需要不斷提高效率的產能,因此沒有能力繼續投資的產能將很快被淘汰。 "
今年以來,行業"寒意"瑞士光伏元件製造商梅耶博格、南韓光伏公司韓華、新加坡垂直整合光伏製造商REC相繼傳出工廠停產和裁員的訊息。
不能說只有海外公司被“滾”死,很多中國企業也應該被“滾”死。 "光伏行業內人士李霞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多家海外企業已經裁員倒閉,但國內企業的洗牌也在繼續,部分一線企業開工率有所下降,二三線企業開工率僅為30%或處於半停產狀態。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伯華2月28日公開表示,當前光伏產業存在差異化,體現在產能利用率、盈利能力和一流水平的差異化上,有望加快淘汰落後產能。 他說:"以元件招標專案為例,龍頭企業的**普遍高於二、三線企業。 "
光伏是一家競爭非常激烈的製造企業,這裡沒有運氣,市場競爭非常現實,包括產品、市場、成本等幾個方面。 "李先德告訴記者,二線光伏企業要留現"生存"重要的是不要追逐這些無利可圖的訂單。
該行業正在重新洗牌和分化的另乙個直觀跡象是,最近一些計畫中的產能已被終止或推遲。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2023年最後兩個月,宣布延期投產的光伏企業包括京雲通(601908上海)、能輝科技(301046SZ)、歐晶科技(001269SZ)、景山輕機(000821SZ)、大全新能源(688303SH)等企業產業鏈各環節。從2023年第三季度開始,皇家集團(002329SZ)、向日葵(300111SZ)、樂通股份(002319SZ)、奧威通訊(002231SZ)等跨境企業已終止或減持對TOPCon、HJT(異質結技術)等光伏專案的投資。
兩年前有乙個備受矚目的公告"三月"光伏行業的乳品公司皇家集團終於在2023年10月19日宣布,將終止跨境,回歸核心業務。
該公司在回覆深交所詢價函時表示,考慮到TOPCon電池是一項重資產投資,後續仍需投入大量資金,且當前行業競爭激烈,公司決定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確保公司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業務上, 因此,它對TOPCon高效太陽能電池工廠專案的投資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並轉讓了其子公司安徽綠能(TOPCon專案的主要投資者)的控制權。
此外,自2023年下半年以來,行業內的融資終止事件較多。 2023年11月6日,金剛光伏(300093上海)終止原計畫募集20億元,年投資48GW高效異質結電池和12GW元件專案。 2023年9月27日,通威股份(600438上海)終止了原計畫募集資金160億元,投資40萬噸高純晶矽專案。
業界的理解是什麼? 除了目前光伏產業的盈餘、洗牌和分化之外,還應該清楚的是,行業的市場需求仍將保持正增長。
這絕對是最糟糕的時刻"這是李先德回答第一位財經記者提問的前半部分的答案。 在後半句話中,他補充道,但市場需求仍在增長。
李先德認為:"2024年市場需求較2023年增長20%,主要是因為光伏電站投資收益下降幅度加大。 2024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可能趨勢是,光伏元件將調整為合理的利潤,但不會有12~1.3 瓦的可能性。 "
談及光伏市場現狀,隆基綠能總裁李振國表示:"2024年應該不會更糟"。
在李振國看來,由於目前的下行趨勢,很多公司已經出現了現金虧損。 在這個過程中,強大的企業可以度過當前階段。 同時,一些負債率高、技術相對不典型的企業,很可能在這個階段無法生存。
全球光伏需求將在2024年增長,但增速較慢,預計將比2023年增長20%。 "在2023年第三季度業績發布會上,隆基綠能預測,中國仍有許多累計專案正在實施中,因此國內市場需求將增加。 海外市場多年來一直保持20%至30%左右的增長速度,美國市場因反規避等管制措施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最新的官方資料也反映出,光伏產業仍是一條高景氣的賽道。
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2024年1月30日發布的《2023-2024年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報告》,2023年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將首次超過火電裝機規模,佔2023年首批裝機容量的50%以上,燃煤發電裝機容量佔比首次降至40%以下。
報告還表示,到2024年底,我國新能源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將達到約13億千瓦,約佔裝機容量的40%,首次超過煤電裝機容量。
預計全球新增光伏裝機量將恢復理性增長。 "TrendForce集邦諮詢顯示,中性預期2024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容量為474GW,同比增長16%,較2023年59%的增速大幅放緩。
或或因為對賽道長期高景氣的堅定信念,通威股份(600438SH)、愛旭股份(600732SH)、阿特斯太陽能(688472SH)等公司最近逆勢擴大生產。
2023年底,多晶矽龍頭企業通威推出280億元投資擴產計畫,逆勢而上"重倉"多晶矽。 Tongwei 說:"公司有望在2026年形成有效產量,把握行業新一輪調整期原材料的成本優勢,為產業週期低點的高點做好充分準備。 "
自本周初以來,愛旭和阿特斯分別宣布了數百億的擴產專案。 阿特斯宣布將在淮安建設新能源產業園,總投資963億元,計畫分三期實施。 愛子計畫投資9978億元建設一期專案,年產10GW高效晶體矽太陽能電池及元件。
重點和現金流,還是把握未來企業通過行業週期。
李先德告訴記者,光伏行業面臨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市場的起伏、技術的快速迭代、世界領先的爭議,所以這個行業需要更多的專業性和奉獻精神。 "相對而言,一些開工率不足的企業在未來繼續經營時可能會面臨一些挑戰,龍頭企業的優勢在於客戶群、技術能力和資本能力。 "
鐘寶深認為,企業要想保證自己能夠度過行業週期,就必須要有現金儲備,才能保證即使行業處於衰退狀態,公司的研發計畫和新技術仍能持續下去,這也是有可能擺脫競爭對手的時候。
應受訪者要求,吳成剛和李霞為文中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