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32年(1906年)開辦的濟南學派,本應起源於兩江都督端方尚書,允許“南洋、檀香山、三藩市等地的華僑華人”回南京學習。 在這所位於南京學家巷的學校裡,第一批從海外歸來的學生感受到了溫暖和關懷,“家校制度”的管理讓他們體會到了異國他鄉的家鄉和祖國的感情。
1907年,隨著海外華人學生來到南京,濟南學校的教育影響力逐漸顯現出來。 然而,在1911年的武昌起義期間,學校遭到襲擊,許多學生不得不踏上回家的旅程或加入革命隊伍。 此後,袁世凱的消極態度導致濟南學校一度停課,暫時退出歷史舞台。
1917年戰後,濟南學校再次起航,隨後成為“國立濟南學校”,1923年遷至上海真如鎮,隨著時代的潮流逐漸發展成為國立暨南大學。 在鄭洪年校長的帶領下,學科與日俱增,學術研究和體育為濟南築起了別的輝煌。
災難總是出乎意料的,1937年中日戰爭的爆發迫使暨南大學流離失所。 戰後,雖然沒能回到舊址,但在寶山路和體育俱樂部東路找到了臨時避難所。 然而,在1949年,由於包括當時的總統李守永在內的少數人前往台灣,濟南在大陸的旗幟暫時降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暨南大學文學院、法學院、商學院併入其他高等院校,象徵濟南精神的校園一時間沉寂。 但它的火花從未熄滅,1958年,在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的陶朱的大力支援下,暨南大學如鳳凰般在廣州重生。
在隨後的幾十年裡,暨南大學始終保持著對教育的忠誠和對僑僑精神的傳承。 始終牢牢定位為服務海外華人、儲存中華文化傳統的高等學府,肩負著對外漢語教學、弘揚中華文化的崇高責任。
進入21世紀,暨南大學進入了乙個新的發展階段。 被列入“211工程”,成立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成為新工程研究與實踐專案的國立大學,與國際知名企業建立合作關係。 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贏得了優異的評價,其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積極的創新精神使其在全球教育舞台上更具影響力。
經過乙個世紀的風雨兼程,暨南大學不僅在中國大陸,而且在全球華人社群中都享有盛譽。 其複雜而輝煌的過去,折射出一代又一代暨南大學人堅持教育理想,服務海外華人社群,致力於中華文化傳播的初心。 暨南大學將繼續在變革的道路上譜寫自己的歷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