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在二戰初期,英國似乎一直在經歷挫折,從 1939 年德國入侵波蘭開始,直到 1942 年初希特拉推遲“海獅計畫”。
然而,這些挫折並沒有讓英國放棄,反而更加堅定了他們必勝的決心。
它受到戰爭的創傷,但為什麼它在二戰後期成為國際條約的主角之一? 二戰後秩序的建立也離不開它的參與,英國成為二戰盟軍的中流砥柱。
接下來,我們將回顧二戰前後的歷史,探討英國這個曾經被法國剝奪了在歐洲大陸的土地並撤退到不列顛群島的小國,是如何通過大航海時代的最後一班火車和殖民掠奪,逐漸發展成為世界強國的。
隨著英國海軍與海盜和商人的結合,大英帝國在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成為僅次於荷蘭、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世界領導者。
英國領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和“光榮革命”,成為世界上政治秩序先進、經濟制度發達的國家。 隨後,英國通過殖民擴張成為世界秩序的主要締造者和佔主導地位的金融體系,並憑藉其作為世界第一工業國家的地位控制了世界一百年。
英國曾經是世界霸主,憑藉其龐大的海外殖民地和強大的軍事實力,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積極推行“大陸均衡政策”,以壓制法國和德國的崛起,以維持其在歐洲乃至世界的霸權。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的行動引起了其他大國的不滿,尤其是美國、蘇俄和德國。 戰後,英國仍然是世界霸主,但它對其他國家的控制力卻大大削弱了。
為了制衡法國,英國開始改變戰略,支援德國的重建,此舉不僅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也為未來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礎。
二戰爆發前,"綏靖"它成為滿足希特拉貪婪野心的主要手段,以換取暫時的和平,以犧牲小國為代價。 這種行為逐漸將德國趕出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最終將整個歐洲和世界拖入了戰爭的深淵。
當德國以數百萬輛坦克和飛機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真正爆發時,英國向德國宣戰,但只是口頭譴責。 他們只坐在馬其諾防線後面,試圖將戰爭的危險轉移到蘇聯,讓德國和蘇聯都戰敗。
事實上,德國坦克在波蘭的土地上馳騁,最終粉碎了一百萬布林什維克的屍體。 但這只是在德國摧毀了法國之後才發生的,大陸遭受了無休止的轟炸。
在波蘭戰役中,英國出於對盟國的責任感,不情願地向德國宣戰,但這只是口頭宣戰,沒有實質性行動。
當張伯倫總理宣布“我有和平”的喜悅尚未消散時,希特拉和史達林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 德國立即調轉矛頭,出人意料地越過馬其諾防線,前往法國巴黎,貝當**被迫向德國投降。
40萬英法聯軍迫不及待地平息了德蘇之間的戰爭,但他們被困在敦刻爾克狹窄的海灘上,如果他們全部被摧毀,整個西歐將完全落入希特拉的控制之下。
在千方百計調動所有救援資源後,聯軍分三批成功撤離,歷時9天33日80,000人。 希特拉的智囊團隨後制定了轟炸英國的戰略。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英國的大部分建築物都被摧毀了。 儘管各國空軍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後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這場戰爭卻帶來了英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破壞。
在希特拉強迫投降的計畫破滅後,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展示了其韌性,領導了乙個反對德國法西斯侵略的全球聯盟。 首先是“沙漠之狐”隆美爾在北非戰區的失敗,破壞了希特拉獲得能源和物質基地的計畫,並實現了對德國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然後,英國人在法國諾曼第登陸,並成功領導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登陸戰爭,將盟軍帶回歐洲大陸,從根本上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動態。
在雙方蘇聯紅軍的攻擊下,柏林戰役取得了勝利,標誌著這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的最終終結。 英國憑藉輝煌的歷史成就和戰爭的巨大犧牲,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中堅力量。
然而,隨著戰爭的結束,這個日不落的帝國逐漸走向衰落。 儘管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但與中國和蘇俄在二戰中的巨大犧牲相比,英國的損失可能並不突出。
雖然戰爭最終取得了勝利,但這場戰鬥本身卻產生了不可挽回的歷史影響。 依賴殖民體系的英鎊本位制在戰爭期間逐漸崩潰,背負著沉重的戰爭債務。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英國、法國和美國主導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崩潰,隨之而來的是美國和蘇聯之間世界秩序的新分裂。 美國取代了英國在遠東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美洲、非洲和亞洲的殖民地發起了民族獨立運動。
昔日的世界霸主,在北極熊和美鷹的崛起中,成為世界二流國家,逐漸失去對外地區的控制和對世界的影響力,最終成為繼美國之後的“英國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