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乙個獨特的王朝,歷史上以軟弱、缺乏野心、軍事實力不強的形象而聞名。 宋朝時期,中原王朝經常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給人留下小人野心勃勃、英姿颯爽的印象,顯得頗為懦弱。
宋朝雖然在南宋末年面臨蒙古汗國的擴張,但卻表現出了意想不到的軍事實力。 與其他同時代國家不同,南宋沿長江活動了40多年,頑強抵抗蒙古人的進攻。
襄陽作為楚國的鑰匙,地理位置優越,前方有楚山和漢江的天然屏障保護,背靠平原,糧草充足,因此成為士兵的戰場。
在宋蒙山的湘樊之戰中,襄陽雖然堅不可摧,抵抗了蒙軍6年,但實際上,這座城市也早就被蒙古軍隊攻占了。 雖然歷史結果無法改變,但宋朝的堅韌和英勇抵抗值得銘記。
公元1234年,宋軍聯手蒙古人滅金王朝,徹底洗刷了景康的恥辱。 宋立宗表現出難得的野心,決心收復中原,於是命令他的軍隊前往商丘、洛陽等地。
然而,由於行動倉促,宋軍在蒙古軍及其五十萬僕軍的反擊下,不僅未能收復舊地,甚至還失去了襄陽,不得不轉為守勢。
不過,南宋也有像孟徽這樣的名將,他率軍奮戰前線,成功抵擋住了蒙古人的攻勢,並在隨後的四年裡,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拉鋸戰,最終將敵軍擊出國,奪回了襄樊兩城。
然而,這兩座城市被蒙古軍隊摧毀,城市防禦不再可用。 1267年,蒙古人對南宋發動了第三次進攻,新晉大汗忽必烈改變了之前的戰略方向,將矛頭直接對準了襄陽,決心以此為跳板,開啟通往南宋的大門。
此時,襄陽的守軍是陸文環,他將依靠這個重鎮,堅決抵抗蒙古軍隊的進攻。 湘樊之戰是一場悲慘的戰鬥,雖然它的開頭有些滑稽,但它以勇氣和決心支援的重要勝利而告終。
為了封鎖堅不可摧的襄陽城,蒙古人提出了乙個不可思議的計畫——要求南宋在城外開闢一片田地,開展雙方的活動。
於是,蒙古軍隊將襄陽和樊城兩座城市嚴密包圍,切斷了城內守軍與宋軍的南北聯絡。 1267年,湘樊之戰正式打響。
鑑於襄陽的重要戰略地位,南宋朝廷立即展開了救援行動。
1271年,范文虎終於率軍第一次向襄陽城送去救濟物資,讓缺糧缺草的守軍得以繼續堅守。 蒙古將軍阿里·黑格在1273年看到了勝利的希望,結果正如他所期望的那樣。
當湘樊兩城被切斷時,情況已經變得非常危急。 如果朝廷在這個時候能夠派出重兵前來救援,說不定還有一線生機。 但是,由於大臣賈一道誤判了戰局,認為襄陽不是蒙古人的主要進攻方向,所以一直沒有集中大軍對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