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俄烏衝突進入第二年之際,歐洲兩大巨頭法國、德國卻陷入了漩渦的中心,成為各方指責的物件。 法國總統馬克龍“他可能會考慮向烏克蘭派兵”的言論首先引起軒然,並挑戰他作為歐盟核心成員的角色。
與此同時,德國因高度敏感的軍事會談洩露而受到質疑。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援引美國《華爾街**》報道,德方內部的一段談話錄音出乎意料,其中提到英法美人員一直在暗中支援烏克蘭,並協助西方提供的先進作戰系統的執行,儘管三國尚未公開承認這一點。
洩密事件不僅激起了德國領導層的強烈憤慨,還可能引發德國與北約盟國之間新一輪的緊張局勢。
錄音如何被截獲的確切細節尚未澄清,但在法國因許多西方國家反對其與烏克蘭有關的言論而面臨歐洲領導人地位的嚴重挑戰之際,德國的洩密可能不是乙個簡單的巧合。
為了澄清與法國的分歧,德國果斷表示無意向烏克蘭派兵,並刪減了馬克龍的言論,以營造理性謹慎的外交形象。
隨後的洩密事件表明,德國內部並不平靜,甚至深入討論了向烏克蘭提供對克里公尺亞大橋的打擊。
這一系列事件,使原本精心打造的冷靜理性國家的德國形象瞬間崩塌,震驚了國際社會。
在法國和德國之間發生爭端的背景下,烏克蘭危機在歐盟內部造成了領導真空,這無形中加強了美國作為潛在受益者的地位。 面對德國和法國在處理危機時表現出的不可靠性,歐洲國家已經意識到,遵循他們的指導可能會帶來巨大的風險,甚至可能將整個歐洲推向戰爭的邊緣。
儘管圍繞美國在世界各地的監控存在爭議,但它無疑在危機時期提供了比德國和法國加起來更多的安全保障,因此歐洲國家在發生重大危機時可能仍傾向於尋求美國的支援。
從利益驅動的角度來看,美國在這場風波背後發揮某種“**影響”並非不可能。 比如,馬克龍的言論可能很難被美國操縱,但一向以全球監控著稱,特別熱衷於窺探盟友秘密的美國,極有可能成為德國對話內容洩露的幕後推手。
歷史記憶猶新,早在拜登擔任副手**的時候,美國就暴露在時任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的監視之下。 因此,美國繼續竊聽德國、洩露機密的可能性不容忽視。
當前,俄烏衝突陷入僵局,西方世界曾試圖阻止俄羅斯獲勝,但又不能容忍其徹底失敗,這加劇了歐洲內部的裂痕。 而這恰恰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它迫切希望歐洲國家在美國的指揮棒下緊密團結,共同行動。
削弱德國和法國在歐洲的領導地位,讓美國直接控制歐洲事務成為潛在的戰略選擇。 美國憑藉其對大多數歐盟成員國的影響力,可以通過這些國家間接限制德國和法國,迫使它們與美國步調一致,最終以美國想要的方式結束戰爭,而不是優先考慮符合歐洲利益的解決方案。
在尋求結束戰爭的過程中,美國並不關心歐洲的利益,而是可能故意製造問題,這些問題將像沉重的枷鎖一樣長期困擾歐洲大陸。 美國的做法旨在以犧牲歐洲的福祉為代價,確保自己在解決衝突方面的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