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阿里雲召開戰略發布會,宣布100餘款雲產品全面降價,平均降價20%以上,最高降價55%,即日起生效。
由於降價幅度大,此次降價被一些開發者冠以雲計算行業的“瘋狂星期四”事件,有開發者稱其為“真香”、“良心雲”、“不是資料中心買不起,而是阿里雲價效比更高”。
宣布降價後,阿里巴巴股價在港股盤中快速上漲約2點。 原因當然是投資者擔心阿里雲大幅降價可能會再次推遲盈利時間。
對於絕大多數不了解雲計算行業的投資者來說,這種擔憂源於一種幼稚的商業本能,畢竟平均跌幅超過20%,意味著整體毛利率將大幅下降。
但事實並非如此。
近十年來,亞馬遜AWS連續3年每年降價12次,還會持續降價,但亞馬遜AWS業務產生的利潤卻一年比一年高,成為亞馬遜最大的利潤。
在過去的十年裡,阿里雲也經歷了無數次降價,幾乎每一次都引發了整個行業的降價。 不過,阿里雲的整體毛利率實際上仍處於上公升趨勢。 根據今年2月發布的財務報告,阿里雲2023年第四季度調整後EBITA為2364億元(約3..)33 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 123 億美元69億元,同比增長86%。
可以明確的是,如果公有雲注定要成為公有基礎設施,那麼龍頭雲廠商降價應該是常態。 畢竟,只有當它足夠低,容易獲得時,就像自來水和電力一樣,它才能真正被稱為基礎設施。
很多人可能想知道,雲廠商如何一方面持續降價,另一方面保持合理的毛利率和利潤增長?
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問題的根源。 當然,下面提到的雲並不是私有雲或混合雲的概念,而特指公有雲。
第一點:規模效應。
雲計算是一種具有網路效應和規模效應的商業模式,客戶使用越多,鏈條採購成本就越高,研發平均成本和資源閒置成本可以不斷降低。
在競爭激烈的雲計算市場中,如果不是雲廠商獨有的差異化產品,就不可能實現高於市場過高的定價。 然而,構成公有雲基礎的相同晶元、記憶體、儲存、伺服器、寬頻等技術產品的採購成本在不同規模下差異很大。 一般來說,購買量越大,折扣越大。
當然,大型資料中心的土地和能源也可以協商得更低。 這可以帶來成本優勢。
作為亞太區第一。
1、中國排名第一的雲計算廠商,阿里雲在全球運營和維護著數百萬台伺服器,如果折舊率為20%-25%,每年更換的伺服器將高達數十萬臺。 成本低,降價的信心就足夠了。
通過不斷降價,可以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和客戶,進而進一步推動業務規模的擴大,進而降低成本。 它就像乙個雪球,越來越大。
規模大了之後,除了採購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外,平均分攤研發成本,運維成本也會大大降低。 在公有雲模式下,運營數十萬臺伺服器的成本與運營運營100萬台伺服器的成本相差不大。
因此,使用阿里雲的客戶越多,規模越大,雲就會越便宜,降價將成為常態。
第二點:技術紅利。
雲計算其實是乙個技術壁壘非常高的行業,技術才是真正打造雲廠商競爭力的關鍵。 通過產品和技術創新,雲廠商可以大大提高資料中心軟硬體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資料中心能耗。 這些獎金也可以以**滴劑的形式傳遞給客戶。
很多人可能聽說過技術紅利這個概念,但他們的感受卻沒有那麼深。
讓我們舉乙個具體的例子。 公有雲的計算產品可以簡單地看作是雲廠商購買一台效能較強的伺服器,然後通過虛擬化技術將伺服器分成幾個部分,然後賣給客戶。 但是,同一臺伺服器有多少個部分可以劃分為乙個很大的考驗,考驗著雲廠商的技術能力。 在保證業績的前提下,分享的越多,能服務的客戶越多,能服務的客戶就越多,進而提供降價空間。
在公有雲平台上,不同的客戶可以靈活呼叫不同時間段的計算資源,可以錯峰補谷,降低閒置資源成本,大大提高單位算力效率。 這種實時排程需要超大規模的資源池和客戶群,對控制全球資源的作業系統也有超高的要求。
阿里雲自主研發的飛天雲計算作業系統,可實現百萬級伺服器級的實時資源排程。 這也給了阿里雲很大的降價空間。
目前,國內大量自建IDC的平均資源利用率往往不到5%,而基於亞馬遜AWS、谷歌雲、阿里雲等自研雲計算作業系統的資料中心資源利用率可達30%至40%。
除了對標準產品效能的極度擠壓外,亞馬遜AWS、谷歌雲、阿里雲等廠商其實也在對核心軟硬體進行自主的技術研發,以持續釋放技術紅利。
以計算為例,阿里雲通過自主研發的飛天作業系統和CIPU架構,大幅提公升了資源效率和效能。 通過對易天710等自研晶元的持續優化,資料庫、大資料、AI、高效能計算、高效能計算和編解碼的價效比將提公升80%以上。
此外,在產品、解決方案、運維場景等新技術上的應用,也可以大幅提公升運維效率,降低客戶的雲資源消耗,增強產品或解決方案的競爭力。
資料顯示,在過去十年中,阿里雲的計算成本降低了80%,儲存成本降低了近90%。
第三點:新產品創新
雲計算是一種新型技術,除了基礎計算、儲存、網路等IaaS服務外,資料庫、中介軟體、安全等眾多PaaS產品都基於雲端進行重塑,還有人工智慧模型等新技術誕生於雲端,這些新產品和服務也成為雲廠商差異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這些新服務帶來更多收入,雲供應商也可以靈活地減少舊服務**,以在市場上競爭。 新服務還吸引了更多的客戶和工作負載到雲中,進一步推動了雲供應商的規模經濟。
以資料庫為例。 資料庫作為一種軟體產品,幾乎應用於所有應用,具有很強的業務粘性,毛利率在70%以上甚至更高。
阿里雲目前是中國最大的雲資料庫服務提供商,通過PolarDB、AnalyticDB、Lindorm等多個核心自主研發產品,服務於金融、公共服務、零售、遊戲、汽車等廣泛行業。
在這一輪降價中,阿里雲的很多資料庫產品也大幅降價,但這款業務粘性強、毛利高的PaaS產品,從長遠來看,肯定會給阿里雲帶來穩定的利潤。
數字4:客戶忠誠度
持續降價將提高雲平台的客戶粘性。 在使用雲的群體中,大量的群體,如個人開發者或中小企業,其實對成本非常敏感。 不斷降價使他們能夠保持在雲平台的頂端,並降低遷移到其他雲平台的可能性。
營銷之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發現,獲取新客戶的成本是留住現有客戶的五倍,從而減少了5%的客戶流失率,並將利潤提高了25%以上。 客戶留存的重要性得到了所有企業的認可和認可,雲廠商也不例外。
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到,為了保證客戶的穩定性,雲廠商願意給客戶巨大的折扣,以換取簽訂幾年的雲消費合同。
通過不斷降價和提高現有客戶的忠誠度,阿里雲的利潤率即使在最佳水平下降的情況下也能保持穩定。 因此,這次阿里雲降價首次覆蓋了老客戶,也應該有提高客戶忠誠度的考慮。
降價才剛剛開始
阿里雲利用大幅降價的優勢,在2024年雲服務市場的競爭中打響了第一槍。
雖然這次降價比我預想的要晚一些,但從力度、範圍和覆蓋老使用者來說,還是超出了預期。
今年2月,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吳永明在財報發布當天表示,“我們的戰略重點表現強勁。 集團的首要任務是重振其兩大核心業務——電子商務和雲計算的增長勢頭。 ”
在這樣的集團戰略下,阿里雲提出大幅降價的經營策略是順理成章的。 由於雲計算是核心業務,因此持續的高增長率絕對是最低要求。
當然,這也可能意味著阿里雲已經分階段放棄了盈利的要求。 目前,爭奪國內雲市場份額的餓狼們正在等待,對利潤的追求實際上讓阿里雲無法放手。
然而,阿里雲繼續拓展公有雲業務,向合同專案靠攏,獲得經濟收益只是時間問題。
對於今天的阿里雲來說,這絕對是正確的做法。 如果你走在正確的方向上,你就不會害怕很長的路。
也許有人會說,B端企業客戶不會像C端客戶那樣願意遷移,但其他雲廠商通過打折鎖定的長期客戶,很可能就要算了算。 畢竟,在這種環境下,任何老闆都對成本的下降很敏感。
阿里雲肯定會通過規模效應、技術紅利等手段,長期保持相對有競爭力的價格點,降價行為有望常態化,保證市場份額逐步擴大,而不是萎縮。
在阿里雲大幅降價之後,很多中小雲廠商顯然會跟進降價,但能跟進多久,其實是乙個很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