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有犧牲。”
今年的過年,我不想回家。
只是我覺得回家很無聊,因為去年一起長大的一群朋友乙個個結婚了。 我意識到,當乙個人選擇結婚時,大多數人都會預設他們正在淡化其他關係。
我一直覺得自己不對勁,但我總是加強它。
比如我回家的時候,會主動找個未婚的人玩,婚後朋友給我打電話的時候,我也會半推半推。
原因有二,一是傳統文化的影響。
結婚後,她們一定很忙,要去親戚家,要照顧孩子,要老練,各種忙,不能像你一樣閒著。
我們都是這樣被教導的,最終這個概念演變了“他們結婚時沒有時間照顧我們。 那我就不找他們了,這樣我就不用麻煩他們了。
下面是乙個真實的例子:
回廣州的那天早上,乙個朋友帶著孩子到我家玩。
我說帶你去見xx阿姨,媽媽聽後的第一反應是:“新婚夫婦,不要總是打擾別人。 ”
不費吹灰之力,它又得到了加強。
第二個原因是我慢慢覺得我們不能在一起說話。
婚後,公婆、孩子、婚姻生活一般都是這些話題。 我不能插話,我不感興趣。
後來,我比較了一下自己,我覺得停留在我不感興趣的話題上是在消耗我,最好專注於自己的事情。
因此,在這些情況的祝福下,很多關係都被稀釋了。
我之前和我的朋友談過:
“如果我因為她結婚而不主動去找她,那不公平嗎? 如果她想和我一起玩,但又因為我不主動找她而不敢來找我怎麼辦? 有乙個好的關係不是很酷嗎? ”朋友 說:“這是她的選擇,不由你決定,總要有犧牲。”
我不這麼認為。
“她不再是她了”。這種斷言將婚姻變成了所有關係的對立面。
選擇婚姻和家庭意味著放棄或淡化其他關係;
凡事,所有人都應該為了婚姻而屈服;
這樣看,婚姻並不像乙個嬌生慣養、驕傲的孩子。 它說你必須讓我做所有事情,它說我不希望你與任何人交往。
它提出各種不合理的要求,然後人們欣然接受。
這就是我覺得不合理的地方。
我不想屈服於沒有意義的事情,但當我無法改變時,我會遠離。
阿飛結婚那天,我跟小雨說,我有點難過。
小魚兒安慰我:“她還是她”。
這句話看似簡單,但越嚼越有味道。
是的,如果我是“她還是她”,我不會感到難過。
結婚後,身份多了幾層,分別是妻子、兒媳、母親。 但這些身份,不應該成為“她還是她”的絆腳石。
她仍然可以做自己,成為母親和妻子後,她可以做一些讓步的自己(完全做自己是理想的,任何關係都應該有妥協),這才是一段健康的關係。
畢竟,在我們成為任何角色之前,我們首先是我自己。
我們不需要成為我們自己或我們取得了什麼成就,我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價值。
這兩個想法貫穿了我的餘生,以至於我害怕被脅迫,害怕在婚姻中迷失自我。
因為在現有的體制下,一旦步入婚姻,她就很難再做回她。
當我獨自一人時,我不會輕易改變,但當我真的陷入那種境地時,我不禁感到害怕。
不是我不選擇,而是文化和行為把我趕出去了。
祝你平凡祝你好運,花期長
當朋友乙個接乙個地結婚時,父母和親戚都喜歡說些什麼:“當他們都結婚了,我想你會怎麼做? ”
其實,他們幾乎都結婚了,我還好。
沈逸飛老師說:“有乙個人可以陪伴你走過你的一生兩三年,這已經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了。 ”
今日熱搜上有一句話:“如果你想要絕對的自由,你必須忍受相對的孤獨。 ”
我認為這兩句話都非常有道理。
“當和你在一起幾年的人離開時,會不會很難過? ”“當然”。
悲傷是一種自然的情緒,離開是不可避免的結果。
我還是想說,人生要學會享受憂傷,享受寂寞。
快樂的、悲傷的、活潑的、孤獨的,在這些情況下,你可以自洽,這算是不辜負生命。
而且,人不能兩者兼而有之,自由選擇,難免會有寂寞的時候,接受就好了。
最後。 我以一句非常浪漫的句子結束,我覺得這句話很浪漫,很親切——
“不管你以後有沒有我,我都希望你好好照顧自己。 ”
我想把這句話改成:
“不管你以後有沒有我,我希望你的選擇是對的,我希望你快樂,快樂地做你自己。 ”祝你平凡
祝你好運,花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