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今天幾乎是垃圾的代名詞,是五六十年代新生活方式的標誌。 正是這些廉價且具有高度延展性的合成材料使年輕一代與老一代區分開來,老一代仍然對木材和牛皮等原始材料著迷。 就像七八十年代的中國人更喜歡“真的很好”而不是純棉一樣。 藝術界同樣受到塑料的打擊,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8-1987)說:“每個人都是塑料,我喜歡塑料,我想成為塑料。 於是,波普藝術進入了“塑料時代”。 塑料代表著物質進步、消費主義的民主化,甚至是烏托邦的精神,而今天,它們對人類環境的威脅和揮之不去的噩夢。
一進大廳大門,就看到兩個塑料人影在空中飛舞,彷彿在慶祝塑料的勝利。
杯中杯是乙個大茶杯和茶碟,上面堆放著許多小茶杯和碟子,由德國裝置藝術家托馬斯·拜爾(Thomas Bayrle,1937-)創作。 他是法蘭克福施塔德爾藝術學院的教授,經常從消費品領域汲取繪畫主題。 這件作品創作於1969年,反映了波普藝術對新材料的熱情,以及對日常文化的迷戀。
這幅骷髏頭狀的拼貼畫名為《遊俠》,由美國流行藝術家詹姆斯·羅森奎斯特(James Rosenquist,1933-2017)於1967年創作。 他將不同顏色的塑料片拼貼在大型聚酯薄膜幕布上,拓寬了材料和方法在他的藝術實踐中的使用。
塑料真正讓這種材料著迷的是什麼? 它是細膩的、柔軟的還是透明的? 還是華麗和多樣的顏色? 塑料在新狀態下的光滑度顯示出純潔、純真和清潔。
義大利藝術家吉諾·馬洛塔(Gino Marotta,1935-2012)用亞克力材料組裝了乙個伊甸園人工花園,試圖探索自然與人工之間的關係。 他刻意以這種玩具般的縫合方式強調現代社會的模組化,透明的亞克力材料喚起了無菌的環境,同時又有一種俏皮的輕盈感。
明亮的色調和鮮豔的色彩是塑料的另乙個特點。 Berta Fischer(1973-)在當代德國藝術家Nironimox中很好地利用了這一特徵(我找不到合適的翻譯,所以我想我會把它翻譯為“尼龍醜陋的魚”)。 伯塔·費舍爾(Berta Fisher)喜歡用亞克力和有機纖維等材料製作現代雕塑,她將其染成紅色、黃色、藍色、綠色和紫色等多種螢光色,並將它們巧妙地切割、摺疊和彎曲,營造出夢幻般的效果,在燈的光線下反射出奇異的光彩。 這種藝術形式被稱為花絲雕塑(filigrane skulpturen)。
在展廳的盡頭,有乙個160平方公尺的巨大空間,只為一件作品“海葵:空氣水族館”預留。 踏入其中,彷彿進入了乙個海底世界,十隻大紅色或透明的海葵在空中翩翩起舞,讓人感受到一種詩意的趣味。 這件作品由德國藝術家奧托·皮恩(Otto Piene,1928-2014)為1976年在紐約的展覽而設計。 由於塑料材料的老化,現在看到的是按照原始設計重新製作的。 該過程本身使人們對塑料作為材料的耐久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0,000粉絲獎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