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3月6日電(記者 張旭)中國農民畫:藝術之花“種”在農村。
記者 苗超.
《春牛耕作》描繪了一幅四口之家耕種梨園的春天畫面; 《老魚江春景》描繪了九條滇池金絲鲶魚,寓意悠長,比往年多; 《傣族婦女採蕨菜圖》以粉色為主色調,似乎不是色......老人用過
這些不求寫實、構圖不受透視原則約束、奔放笨拙的中國農民畫,被國際咖啡品牌星巴克選中,在“法律煥新,永珍煥新”的春天印在咖啡紙杯上。 5日,上述作品的部分農民畫家在雲南省昆明市召開分享會,並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圖為農民畫家展示印在星巴克咖啡紙杯上的畫作。 (*來自***。
左手鋤頭,右手刷子。 52歲的農民畫家卓麗萍住在昆明成功小營村,周圍是數千畝的梨園。 每當春風吹來,梨樹上就開滿了白色的花朵,農民們在樹下犁田,播種蠶豆和玉公尺。 她的《春牛犁圖》源於20多年前春犁的回憶,“當時有一頭肥牛,只是一聲輕聲喊叫,牛開始幹活,身邊有好人狗陪伴,勤勞的丈夫耕種,年幼的孩子嬉戲,盛開的梨花如柔和......像雪一樣。”
農民畫是中國獨特的繪畫型別之一,它始於農民印刷的紙馬、門畫和神像,以及畫在房屋的炕、爐、山牆和屋簷上的吉祥圖畫,也從服裝刺繡的圖案開始。
卓麗萍的繪畫技藝始於她的祖母,她經常繡圍裙和繡鞋,繡花前在布料上畫花、鳥、蟲、魚的圖案。 事實上,這是大多數農村婦女必須掌握的技能。 ”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陝西宜君、安徽瀟縣、江西永豐、上海金山等農民畫鄉逐漸形成。 後來,全國各地鼓勵和支援生活在農村、牧區、漁島的人們創作農民畫,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自己對時代的感受。
圖為農民畫家向觀眾介紹自己的畫作。 (*來自***。
雲南石林、官渡、麻關、成功等地先後聘請專業畫家開設培訓班,向熱愛繪畫的農民傳授專業技能。 從1993年開始,成功文化中心就開始提供培訓課程,“我在培訓班創作的梨園畫在當年的成功繪畫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 卓麗萍高興了整整一年。 從那時起,農場一直忙於在閒暇中工作和繪畫。
那次一等獎還給她帶來了50元(人民幣,下同)的獎金,“當年1塊錢夠買1公斤豬肉了。 多年來,卓麗萍創作了近百幅畫作,市場價格從100元漲到今天的6000元。 但她從來不計算賣畫的總收入,“我從中得到快樂,也讓觀眾快樂,所以我很滿足。 “人們喜歡農民畫,正是因為其中流露出的自然之美,觀眾才會不自覺地感受到畫中的美好生活,身心俱愉。
一邊是水土支撐另一邊的人“,各地環境、氣候、風俗民俗各不相同,農民畫的表現手法也各不相同。 《傣族婦女採蕨菜圖》作者習法賢是雲南省騰衝市的傣族人,他告訴記者,春天一切都恢復了,但對於騰衝來說,這是乙個相對不景氣的季節。 “這個時候,蔬菜剛剛種好,蘑菇和果實還沒有成熟。 相反,山里的野菜和蕨菜卻生機勃勃。”
過去,每年春天,騰衝男女老少都會成群結隊地到山上挖蕨菜採摘,這是他們對春天的集體記憶。 採摘蕨菜是一項很累的工作,但老習法顯卻選擇了粉紅色作為他畫作的主色調。 他解釋說,農村有句諺語,“人哄地,地哄肚子”。 “粉色是一種快樂的顏色,我希望用粉色來表達和傳達春天的喜悅和幸福給大家。” ”
縱觀農民畫,大多以勞動為主題,充滿了中國農民的活力和態度:以汗水換來的幸福是寶貴的。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全國美術委員會副主任羅江表示,農民畫家們用樸素的繪畫語言、紅紫色的色彩、簡潔明快的風格、深刻的題材,生動地記錄了社會和歷史的變遷。 這種從農村“種植”而來的藝術花,如今已成為中國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完)(原題:中國農民畫:在農村“生長”的藝術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