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瑩瑩、吳克忠北京報道
隨著全球光伏裝機容量持續提公升,退役元件**市場即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近兩年來,這一新興產業勢頭強勁,備受關注。
2月26日,《中國經營報》記者從光伏產業發展合作中心2024年年會暨第六屆光伏裝備與回收技術論壇獲悉,在政策支援和行業企業共同努力下,光伏產業產業化程序不斷推進。 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布局這個領域,目前有少數企業完成機構融資,市場上有萬噸級的元件加工生產線。
雖然光伏行業呈現出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但由於大規模退役期尚未到來,市場仍處於發展初期。 目前,我國光伏產業仍面臨政策體系不完善、責任主體不明確、廢元件獲取難、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產品可行性設計要求亟待提高等問題。 這些問題成為行業走向真正商業化的障礙,直接關係到光伏綠色產業鏈能否成功打通“最後一公里”。
萬噸級模組加工生產線問世
據中國綠鏈聯盟光伏產業專委會光伏產業發展合作中心最新結果顯示,在常規退役情景下,2030年、2040年和2050年光伏累計退役將分別達到100萬噸、1200萬噸和5500萬噸; 在提前退役情景下,將分別達到400萬噸、2300萬噸和6600萬噸。 這也預示著光伏產業有望在未來幾年內形成真正的藍海。
去年被稱為光伏行業的“元年”。 國家出台相關政策,資源型技術首創、資源化技術不斷完善,相關企業層出不窮。
2023年8月,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進風電光伏裝置退役回收利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首次對我國風電、光伏領域退役裝置回收利用進行了全面系統部署, 為工業發展帶來新的歷史機遇。
中國綠鏈聯盟光伏專委會光伏產業發展與合作中心副主任、國家電力投資公司光伏(儲能)產業創新中心副總經理龐秀蘭表示,此次政策出台標誌著我國將加快布局廢舊光伏元件和回用回收體系, 光伏產業將迎來規範健康發展的新階段。
在政策支援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結合國內科研示範的基礎和行業的探索,2023年中國光伏市場的重心將開始向產業化傾斜,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積極布局光伏業務,投身於產線建設。
目前,光伏市場有產線建設的主流企業有10家,包括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晶科能源、英利集團、常州瑞賽環保科技、上海京環佳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環佳源”)、長沙礦冶學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沙礦冶學院”)等10家。
景環佳源總裁兼聯合創始人彭賽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元件**是一項公益事業,不僅可以將大規模退役元件變成未來寶藏,創造經濟效益,還有助於優化環境,減少碳排放。 目前,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個領域,未來市場會很大。
依託自主研發的GST綠色元件分離技術,公司已能夠完成6N級多晶矽的生產,並已在安徽省鳳陽市完成了萬噸級元件量產線的建設,同時也在考慮投資海外工廠。 彭賽表示,公司剛剛完成一輪融資,為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援。
經濟性是光伏行業不可避免的問題。 中國綠鏈聯盟光伏專委會光伏產業發展與合作中心秘書長呂芳表示:“很多人都非常關心經濟問題,經濟賬目能不能算,是否需要補貼,補貼從何而來,這些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 ”
2023年,我國光伏與迴圈***(以下簡稱“*)指出,在光伏元件利用市場起步之初,經濟效益仍然較低。 同時,“*還提供了乙個總投資4000萬元、處理能力6000噸的退役光伏元件生產線建設專案案例,專案服務期10年,基礎設施建設1年。 專案利潤總額400萬元/年,淨利潤300萬元/年,內部稅項投資收益率8%。 包括建設期在內的投資週期為8年,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
彭賽認為,未來光伏元件的經濟性不會成為問題。 “這個行業並不像外界想象的那麼美好,當然也不是很賺錢。 ”
主要職責有待進一步明確
目前,整個光伏鏈包括退役光伏元件的收集(上游)、處理(中游)和回用(下游)三個環節。 但光伏仍處於產業化初期,實現產業鏈有效執行仍存在一定困難。
張勝光是長沙礦冶學院智慧型裝備研究所所長,早在2018年就前瞻性投資退役光伏元件技術與裝備研究,並與國家電力投資集團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完成模組技術及試驗機的研發, 實現工藝滲透,建設年處理30MW退役元件示範線。
對於光伏行業的困難,張勝光告訴記者:“首先,誰來做元件,目前還不清楚; 其次,要真正產生效益,必須是規模化生產,而退役元器件的第一道是難點; 此外,技術成本需要足夠低,包括裝置成本,必須考慮環保成本。 ”
同時,“*”也指出了責任主體不明確的問題。 發電企業、裝備製造企業、企業等市場主體尚未形成明確的職責分工和有效的合作機制,產業鏈使用不暢通,大量退役裝置滯留在電站業主和經營者手中,資源企業無法獲得足夠的原材料,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亟需從責任制建設和模式創新等方面進行探索。
彭賽說:“希望行業越來越規範,夯實主體責任。 例如,退役的零部件應流向專業、合格的市場主體,避免隨意丟棄、暴力拆解等現象,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 同時,他建議出台像動力電池行業一樣的政策,建立光伏白名單制度。
張勝光還建議,光伏行業應建立白名單制度,設定准入門檻。 同時,規範最佳渠道,讓有能力做好元器件的企業輕鬆獲得資源。
乙個新興產業從發展初期到成熟,都需要不斷完善政策,消除發展障礙。 針對上述問題,《指導意見》確定了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 到2025年,基本建立集中式風電場、光伏電站退役裝置處置責任機制,進一步完善退役風電、光伏裝置回收利用相關標準規範,在資源迴圈利用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
在現階段的行業發展中,張勝光向相關元器件企業建議:“首先,要對產品有深入的了解。 明確了解廢舊光伏元件從發電到回用的全產業鏈產品,結合企業稟賦找到合適的切入點。 二是深化核心技術。 在行業內,核心技術的研發是決定業務發展主動權的重要因素,相信光伏元件行業也是如此。 三是深化渠道覆蓋。 對於行業來說,共同點是貨物來源的問題。 做好渠道布局和與客戶、客商的合作模式,對企業的長遠發展尤為重要。 ”
從產品設計的源頭開始
值得一提的是,實現光伏全產業鏈的綠色化,除了在光伏元件的一端下功夫外,光伏產品的設計——產品可行性設計也越來越受到業界的關注。
中國綠鏈聯盟光伏專委會光伏產業發展與合作中心指出,如何在保證產品設計過程質量的同時,降低未來技術難度、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是光伏行業面臨的又一挑戰。
據了解,目前,歐盟、美國和中國正在加緊制定光伏產品設計規範。 2021年,國際能源署PVPS Task12可持續發展工作組發布《光伏元件設計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從光伏產品資訊溯源、無汙染金屬材料的選擇與使用、包裝材料與方法的選擇、 減少不可逆的粘接,並使用無氟背板。
例如,第一張含氟背板一直是行業內的難題。 呂芳此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光伏元件90%的背板都是含氟背板,不能焚燒或掩埋,否則會給人體帶來不可逆轉的環境汙染和重大危害。 該指南提到,光伏元件中必須避免使用含氟聚合物,並建議使用其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或生物基材料作為替代品。 此外,建議光伏元件中使用的所有材料都必須貼上標籤,以告知使用者相關的處理方法和環境風險。
在《指南》的基礎上,中國綠鏈聯盟光伏產業發展合作委員會光伏產業發展合作中心也形成了《我國光伏元件可行性設計指南與建議》(以下簡稱《指南與建議》),分別從光伏電池方面對產品的可行性設計提出建議, 玻璃、框架、背板、膠膜、矽膠、模組和物流包裝,並提出了新的“三不”建議,即“無鉛、無氟、無肟”。
例如,光伏矽膠是光伏元件的核心封裝材料之一,主要分為脫醇型和肟型。 上海海博膠粘材料總經理徐軍告訴記者,現階段,肟類有機矽是市場上的主流產品,但肟類有機矽在元器件的生產過程中,通過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而固化,同時釋放出丁酮肟等肟類物質,對環境和健康非常有害(致癌)。 一般情況下,在光伏元件車間可以聞到釋放的丁酮肟,裡面充滿了刺激性的氣味。
2021 年 12 月,歐盟在其官方公報中發布了法規 (EU) 2021 2204,更新了 REACH 法規附件 XVII 中的 CMR(致癌、致畸或生殖毒性)物質清單,以包括丁酮肟。 據不完全統計,如果按照每GW元件600噸矽膠計算,整個生產過程中將釋放15個丁酮肟6噸。 目前,國內一些企業正在嘗試使用更環保的脫醇矽膠材料來代替。
徐軍還告訴記者:“目前,國家沒有相關法律法規對丁酮肟等揮發性物質進行控制,數量大、危害大,需要進一步完善。 ”
呂芳表示:“光伏產品的設計需要相關企業在光伏元件的可靠性、經濟性和可行性之間取得平衡,這並不容易。 但是,未來我們的光伏行業也會使用“三不”產品,即無鉛焊帶、無氟背板、無肟矽膠。 ”
編輯:董曙光 校對:閆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