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忠的抗日之火和鋼鐵情懷——懷念父親羅琳。
1956年,鞍山鋼鐵廠的管理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 從1950年到1954年,從全國各地選拔了400多名高階幹部到鞍港工作,其中1954年是最大的一次。 這些來自華東、華北、中南的幹部,為鞍鋼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然而,1956年,隨著鞍鋼行政級體制改革的實施,一些地位較高的幹部面臨著“高位”的尷尬局面,比如很多副廠長、副廠長。 儘管如此,他們仍然兢兢業業,默默奉獻給新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
這些正式幹部,如劉順清、高義清、林光、趙克明、張偉明等,以及李健、沈毅、何靜、霍慶林、楊坤、趙鐵映、金鐸、任凱賢、何穎、袁明秀、馮克涵等副級,分別在鞍鋼各下屬單位擔任重要職務。 他們的到來,為鞍鋼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智慧,促進了企業的快速成長。
我父親作為1950年從黑龍江省克東縣縣長調任鞍鋼裝配廠廠長的幹部之一,也是這一時期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在鞍港工作的幾十年裡,他見證了企業從艱難起步到蓬勃發展的歷程。 從最初的裝配廠廠長到鞍山市鋼鐵基礎設施機電公司副經理,再到1956年實施行政等級制後鞍山市鋼鐵基礎設施裝備事業部的廠長,始終堅持對事業的熱愛和責任感,默默奉獻自己的力量。
然而,1956年的行政等級改革並沒有給我父親帶來太大的實質性變化。 雖然他的工資定在行政級別12,但就實際收入而言,變化不大。 這也反映了當時中國長期計畫經濟體制下職級對個人地位和報酬的決定性作用。 但正是這種制度,促使一大批優秀幹部在各自的崗位上勤奮兢兢,為國家的工業化程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隨著時間的流逝,1985年以前的行政等級逐漸成為衡量中國社會政治生活等級的重要標準。 當時,擔任13級以上行政職務的幹部人數逐漸增加,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也相應改善。 但是,這種制度也存在缺點,例如晉公升不加薪現象持續存在,直到1985年後的工資改革才逐漸解決。
值得一提的是,在鞍鋼工作的幹部們,不僅僅是享受著高層次的職位和待遇,而是在制度的嚴格約束下,不斷努力,為企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比如上世紀60年代,鞍鋼建了兩個小車庫,裡面有七八十輛蘇製汽車,但領導幹部只有在工作需要的時候才能使用,嚴禁私用。 這充分體現了當時黨對幹部的嚴格有效管理。
1957年,父親再次被任命為鞍鋼裝置部主任,開始了新的工作階段。 在隨後的幾年裡,他繼續默默地為鞍鋼的發展做出貢獻,直到退休。 和他一樣,很多幹部也默默奉獻在各自的崗位上,見證了鞍鋼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崛起。
正是這些堅韌不拔、默默奉獻的鋼鐵人,創造了鞍鋼的輝煌歷史,書寫了一代人的鋼鐵情懷。 他們用自己的雙手鑄就了祖國工業的榮耀,為新中國的發展壯大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留下了永恆的光輝篇章。 願我們銘記歷史,珍惜今天,共創美好未來。
歡迎評論留言、點讚關注,如有侵權問題,歡迎與我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