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在風波中,再也經不起任何風草,一則闢謠的訊息依然讓萬科心驚膽戰,股價應之下跌。
近日,網上有訊息稱,萬科欠新華資產100億元,在還款日臨近時,萬科西圖新華資產可以延期,但雙方談判失敗。
訊息一出,萬科和新華資管緊急闢謠,堅決表示沒有這回事,對未來充滿信心。
然而,近年來,中國社會早已形成共識:謠言遠遠超前於預測,無論是普通大眾還是最優秀的投資者,他們都對此深信不疑。 由於有關萬科的訊息被有關各方認定為謠言,投資者顯然認為這並不出格。
3月4日,萬科二級市場遭遇股債雙殺,“萬科220”債**20%,股價開盤調控,後**46%,當日市值損失540億元。
從2015年開始,寶能集團開啟了萬科股權的大門,近10年來,圍繞萬科的股權競爭充滿了跌宕起伏,眼睜睜地看著他拔起高樓,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樓倒塌的悲喜劇。
2018年1月,寶能、恆大退出、深圳地鐵集團掌舵萬科後,萬科股價創下42的歷史新高24元。 但時過境,6年過去了,萬科股價一直在無休止地下跌,屢次跌破10元,到3月4日***9按7元計算,萬科市值在6年內損失了3800億元。
近8年,主要有姚振華的寶能集團、徐家銀的恆大集團、央企華潤集團和國有的深圳地鐵集團。 如今,硝煙消散,贏家和輸家被瓜分,3800億片崩塌的雪花落在了誰的身上?
能賺到500億的寶能集團,最終被歷史的車輪碾壓,陷入困境
2015年7月10日,寶能戰車首次駛向萬科。 同日,寶能集團控股的前海人壽通過二級市場出資80億元**萬科A約552億股,平均價格約15元,約佔萬科總股本的5%。
7月24日和8月26日,姚振華的另一家公司深圳巨盛華集團也加入了戰鬥群,兩家公司的持股比例在兩籤後一舉達到15%以上,超過了當時的最大股東華潤集團。
2015年12月18日,面對寶能迫在眉睫的走勢,萬科**停牌至2016年7月4日。
截至停牌時,巨生華、前海人壽共持有萬科24股**26%。復牌後,寶能繼續增持,直至254%,股數為28股4億股。
然而,在停牌期間,各種勢力相互競爭,包括寶能主動召開董事會、萬科王石等董事被免職、深圳地鐵集團介入、王石舉報寶能違資、恆大集團爆款等。寶能的實力漸漸耗盡,最後選擇了套現。
資料顯示,從2018年4月到2020年4月,寶能控股28萬科**的4億股將分批丟擲,直到全部用完。
寶能部門首先介入萬科**,均價在15元左右,到2015年底,萬科的股價一直維持在15元左右,最低價看到12元,直到股權競爭激烈,才**到20多元。 據綜合測算,寶能持有萬科股份超過28億股,平均價格約為15元。
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間,萬科股價最高達到33元,最低達到20元。 如果按照平均28元計算,寶能萬科的總利潤可以達到360億元左右。
當然,如果按照最先進的計算,寶能的利潤可以達到500億元以上。 但畢竟***不為外界所知,如果把範圍放大,利潤在300-500億元之間。 寶能部門萬科之戰,雖然沒能登頂,但入夥董事會,趁熱鬧,撤退,但整體收穫頗豐。
可誰知,滿載而歸的姚振華,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漸漸陷入了窘迫,無法自拔。
許家銀加盟戰車,支援深圳地鐵集團,主動虧損70億
在寶能萬科激戰之際,2016年8月4日,恆大集團突然發布公告,恆大與許家印董事長購入約5萬科A股17億股,持股比例為468%,成本 911億元。 恆大當時表示,此次增資是由於萬科作為中國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之一的強勁財務業績。
三個月過去了,寶能和萬科的較量依然不明朗,誰會贏誰會輸,還是很難預測。 2016年11月17日,持股增至9股452%,目前共持有1043億股,佔9452%,總造價222億元。
2016年12月29日,許家銀和恆大集團在萬科的持股比例達到1407%,持股數量達到15股53億股,持有成本約360億元。
根據萬科當時的股權結構,寶能是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254%,華潤集團持股15%31%。恆大集團持有14家07%的股份,排名第三,與第二大股東華潤集團非常接近。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徐家銀參與寶能與萬科的股權糾紛,無論從戰略上還是戰術上,都是一次絕妙的舉動。
從戰術上看,萬科是國內房地產行業的領軍企業,經營穩健,業績優異,是金融投資的理想標的,而在恆大集團的上一次,萬科股價已經攀公升至28元以上,恆大均價在23元左右, 而當時賬面上的利潤近百億元。
從戰略角度來看,在許家印介入之前,深圳地鐵集團早已走在了前列,打算收拾萬科的亂象,接管大股東的地位。 現在許家印,持股14%,可以收穫既得利益,可以與國資結成聯盟,穩定深圳市場。
事實上,恆大一入局,深圳國資就向許家印伸出了橄欖枝——2016年10月,恆大集團與深圳國資委達成協議,恆大集團將深圳國資委子公司深圳地產A(000029)借殼上市。
因此,當深圳地鐵改變策略時,恆大立即成為影響戰局的關鍵籌碼。 2017年6月9日,萬科宣布恆大集團將持有15萬科股份53億股全部以協議轉讓方式轉讓給麥德龍集團,轉讓金額為人民幣18元80元股份,轉讓**292億元。
連同收購的華潤集團股份,深圳地鐵集團持有約32股4億股,佔公司總股本的29%38%,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
據成本計算,恆大此次幫深圳國有資產,共虧損70億元。 八個月後,萬科的股價一度保持在42元以上,如果此時出手,理論上可以盈利300億元。
但人不如天,後來的深房重組受阻,恆大集團陷入債務困境,直到徐家銀入獄,恆大集團的大船千瘡百孔,在狂風大浪的環境中,還能堅持多久,難以預知。
華潤集團成功後退,成為看得見的贏家
自2000年8月起,華潤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此後多次增持,持股比例一直保持在15%左右。
據財務統計,華潤於2000年首次收購深圳市國資委約10%的股份,後來在二級市場增持,總成本約2億元。
在此期間,華潤得以與包括王石在內的萬科管理層相處融洽,各司其職,成就彼此成就,近20年來,萬科得以安居樂業。
但寶能這個“野蠻人”敲開了家門,打破了華潤和萬科之間的平衡。 起初,華潤表示支援萬科管理層,不希望寶能接任,但在2016年3月,當萬科管理層計畫引入國有深圳地鐵集團時,華潤集團作為第一大股東,正式與萬科管理層決裂。
華潤集團表示,萬科與深圳地鐵合作的公告並未經過董事會討論和通過,是萬科管理層做出的決定,並補充說,“華潤駐萬科董事已向相關監管部門反映相關意見,要求萬科的運營符合法律要求。
當時,萬科宣布將引進深圳地鐵集團,並向其發行400-600億元**。 這樣一來,華潤集團將失去第一大股東的地位,毫不猶豫地與萬科管理層撕臉也情理。
後來,在2016年6月,萬科董事會批准了向深圳地鐵集團發行股票以購買資產的計畫,該計畫再次遭到華潤集團的反對。 同時,華潤集團也堅決反對寶能撤換萬科全部董事的提議。
從這個角度來看,華潤集團站在第一大股東的角度維護央企利益,因此既反對萬科引入麥德龍集團,也強烈反對寶能集團的改組。
2016年,由於恆大集團參與顛覆,憑藉財力橫掃二級市場,持股數量接近華潤集團。
2017年6月10日,華潤集團將全部16全部89億股股份轉讓給深圳地鐵集團,幫助其公升遷。 **每股22元,轉讓金額371億元。
17年前,華潤集團斥資2億多元投資萬科,17年後,以370億元**的對價,即使不算這些年的分紅,也賺了180倍的巨額利潤。 華潤才是萬科股權爭奪戰的真正贏家。
如果華潤不出手,萬科的二級市場現在是97 左右 **,其 1689億股中,只剩下163億元,與370億元相比減少了近200億元。
因此,面對萬科目前的處境,當時的華潤集團決策者們應該擊掌慶祝。
深圳地鐵集團,出資663億元,大局制勝
在華潤集團態度不明確、寶能咄咄逼人的情況下,深圳地鐵集團受邀拯救萬科免於墮落。
2016年3月13日,萬科首次披露已與深圳地鐵集團簽署合作備忘錄,收購其標的資產,交易對價在人民幣400.6億元之間,主要以私募方式進行。 預計交易完成後,深圳地鐵將超越當時的寶能系統,成為第一大股東。
隨後,2016年6月,萬科宣布董事會已批准發行股份以購買深圳地鐵股份的提案。 但這一提議遭到華潤質疑,遭到寶能的反對,交易所也關注了起來。 顯然,最終的實施將非常困難。
直到2016年8月,恆大集團加入鉅額萬科**的持續持股後,深圳國資改變策略,從注資換股,直接以現金收購華潤和恆大的股份,控制萬科,趕走寶能。
隨後,深圳地鐵立即終止與萬科的資產重組,分別以371億元和292億元收購恆大集團的股權,總對價663億元,合計約324億股,佔萬科總股本的29%38%,超越寶能,成為萬科A第一大股東。 寶能部門也在萬科的譴責和管理層的“擔憂”下選擇了套現。
寶能與萬科的股權之爭終於在兩年後落下帷幕,以深圳國資的勝利而告終。
筆者認為,深圳國資的勝利應該主要體現在戰略層面:趕走“蠻子”,將央企大股東送出國門,將國內頂級房地產企業納入地方國有資產體系。
不過,從戰術角度來看,深圳國資的鉅額投資還需要時間。 根據最近的計算,深圳地鐵集團的價值為315億元,比原來的663億元的真金增加了350億元。
短短幾年時間,“寶灣之爭”鬧得沸沸揚揚,依舊是昨日,但市場環境早已是天地。 昊昊歷史,滾滾紅塵,誰能成為真正的贏家? 筆者認為,或許只有那些在及時變現資產、返還現金、乘風破浪的那一刻,能夠勇敢地撤退,才能配得上贏家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