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年輕人的“文字貧困”不能只在網路媒體上找到原因。
近日,中國青年報的調查報告《為什麼這些年輕人“言語貧乏”》揭示了部分年輕人在語言和文字表達中出現“言語貧困”現象:依靠通俗詞語和表情符號“直抒情”,當他們離開網路環境需要規範表達時, 只剩下乾癟的詞語和磕磕絆絆的語言,尤其是當他們不會說話時。
對此,文章應“鼓勵年輕人多參與線下活動,獲得更具體的生活體驗”。 “我認為”參與線下交流將有助於提高我的表達能力。 “從線上到線下的轉變無疑是正確的,但這方面的建議只是其主要建議的”最後補充”。 其實,更重要的是解決年輕人在溝通和表達上的“字匱乏”,並全力線下努力。
文章列舉了“字匱乏”的主要原因:閱讀量少,表達能力弱; 過度依賴網路語言和模因; 碎片化的閱讀使得難以形成系統思維。 中獎率是1%。可以看出,這三篇文章都直接提到了網際網絡,其中“閱讀量少”是指網路閱讀量過多,紙質閱讀量過少。
除上述三個方面外,有專家建議:一方面要加強優質網路內容建設; 另一方面,要引導各類網際網絡規範語言和文字,承擔起文化審美引導的責任。 看,解鎖的重點仍然在網路上。
內在因素是決定乙個人的素養、能力、行動和影響的因素,而外在因素只能通過內在因素起作用。 年輕人“不善言辭”,科技和網際網絡的影響再大,都是外因。 事實上,高質量網路內容的建設和網路語言寫作的示範和指導,不可能一蹴而就。 等待網路媒體優化後解決“字窮”顯然是消極的,或者至少是不現實的。
與其說“語言貧困是由精神貧困造成的”,不如說一些年輕人不會說和寫,主要是由於缺乏實踐。 因為精神屬於意識的層次,它包括認知範疇的思想、觀念、意見等。 實踐是有道理的。 實踐不僅是對真理的檢驗,也是學習和發展語言的基本途徑。 從某種意義上說,語言是一種實踐。
作為語言大師,他獨特的大眾語言風格不是從他年輕時的中國古典時代繼承來的,不是從浩瀚的卷子上繼承來的,不是從不缺文化大師的群體中繼承來的,而是從他堅持不懈的調查研究中繼承來的,不是從群眾那裡繼承來的,不是從實踐活動中繼承來的。但這並不能否定他一生都在閱讀,為他的語言和寫作增加厚度或深度是錦上添花。
有一位接受遠端輔導的中學生,他擅長寫作和表達,但在與導師交流時,他不敢說話,磕磕絆絆,說話不真誠,不傳達單詞的意思,經常冷淡,但該學生最近改變了言語“短路”的現象, 而且他一接通就口齒伶俐,有條不紊地講,輪流提問,提問比過去快。為什麼要評判兩個人,我通過交流的內容得出了乙個結論:“做好,只有這樣才能說好”。 在連線前的這段時間裡,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做了足夠的實際工作。 比喻大膽求老師,主動融入團隊活動,真誠幫助同學。 在獲得豐富的經驗後,這脫口而出,甚至出現了爭先恐後地說話的可喜現象。
口頭交流時,他“不善言辭”,想著中國人學英語。 為什麼很多人要花時間和精力,最終得到“啞英語”,因為他們依靠死記硬背單詞和硬語法記憶。 如果找到乙個合適的語言環境,抓住能練習口語的“對手”,並結合工作和生活,學習效果必然會大不相同。 同理,一些年輕人從網際網絡上解決了“字窮”和“下線”的問題,這本應不是補充手段,而是重要途徑。 但你不能為了學習語言技能而學習語言技能,而是要學會以與人打交道的真實方式思考和判斷。 有了實踐基礎,你一定會有信心表達自己,達到理想的表達。 (易國祥)。
*: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