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珍珠與刺激》**12月10日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求和諧而非霸權》的文章,作者是戴若古比,全文主要內容摘錄如下:
中國人說:“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久彌新,歷久彌新。“挑戰在於促進對這種連續性的理解,以及它如何影響當前的政策制定。 文明比文化更廣泛。 這就是中國對待世界的方式,與西方國家看待世界的方式大不相同。
對文明交流來說,沒有比誤解更大的挑戰了。 世界對美國的價值觀瞭如指掌,但對作為中華文明基礎的和諧價值觀卻知之甚少。
中國的全球視野傾向於和諧而非霸權,這是許多西方人難以理解的,這與早期的翻譯問題有關。 這些錯誤的後果是,西方準備面對霸權衝突,而不是和諧合作。
從歷史上看,西方將中國周邊的王國描繪成中國的附庸國。 這對西方評價現代中國政策意圖的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按照歐洲人的理解,朝貢國是忠於**封建領主的附庸國。 在歐洲,這是一種奴役、剝削和軍事義務的關係。
歐洲人認為,中國歷史上的這種情況類似於歐洲式的朝貢或附庸制度。 這種誤解一直持續到今天,並影響了西方對中國現代全球計畫的評估,包括“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發展倡議。
2024年7月1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318國道“天道十八彎”雲霧繚繞,風光如畫,吸引了眾多自駕遊客駐足拍照留念。 (*摘自中新社)。
西方領導人談論小國“成為中國的附庸”。 這導致人們認為中國的文明野心是霸權而不是和諧。 所謂附庸關係,其實是一種和諧的關係。 地區和平與穩定有賴於兩國關係的順利穩定。 從歷史上看,向中國進貢不是為了軍事保護,而是雙向關係的一部分。 中國宮廷的禮物交換——西方稱之為貢品——不是為了附庸和霸權統治,而是為了和諧。
中國的周邊國家渴望效仿中國的先進文化。 中國影響的證據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前,並延伸到這些國家現代社會的許多方面。 這並不是一些西方人最近試圖擴大其霸權範圍的假設,正如一些西方人所認為的那樣。 這是乙個歷史性的選擇,反映了中國文化在該地區的和平與和諧傳播。
它不同於西方列強所追求的霸權,後者是建立在對殖民地人民的統治和剝削之上的。 中國的地區影響力並非基於外國軍事存在。 西方分析家追溯了歐洲的歷史,以尋求解決地緣政治問題的方法,但這些方法不可避免地基於霸權的概念。 西方通過自己的眼睛看待中國,並將西方在類似情況下會做的事情投射到中國身上。 他們錯誤地認為GDI是霸權的幌子。
要了解中國目前的做法,最好從唐朝的外交模式開始。 唐朝的外交方式是基於在決策政策時需要承認共同利益和自身利益。 這種模式倡導開放、開放、和平。 唐朝外交官對各國如何追求自身利益以及與其他國家共同利益持務實態度。
和諧是霸權主義毒藥的解藥。 這一本質是“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GDI)和數字經濟的基礎,為和諧發展奠定了基礎。 這些現代政策方針的基本原則包括,貧窮始終是對穩定與安全的威脅,和諧而不是霸權應成為文明互動的指導原則。
是西方製造了火藥,這也凸顯了重視和諧和強調霸權的區別。 然而,西方要理解這一點,就需要對文明有更高層次的理解。 這是中華文明的宗旨,也是中國方式。 扭轉幾個世紀以來的誤解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和諧還是霸權?中國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但在西方仍然被誤解。 (完) (原標題:澳媒:中國求和諧而非霸權)
由Deroh Guppy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