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耳朵聽不見窗外發生的事情,只看聖賢們的書"這是我們經常用來形容全神貫注於書籍的學生的術語。 然而,當我們在備考的時候,真的可以完全與外界隔絕,只靠書本嗎?雖然家長和老師可能會強調我們需要專注於學習,但僅僅依靠書本可能不足以讓我們在考試中脫穎而出。
如果只看聖賢的書,就一定能取得優異的成績嗎?我不這麼認為。
製作試卷的教師通常不完全遵循教科書的內容,他們往往要求內容的全面性和知識的轉移。 如果我們只是死板地看書,不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那麼我們可能很難在考試中取得成功。
有一次,我帶班參加高考,那年的7月7日是“77事變”50周年紀念日,語文作文題是“50年前的今天”。 這個話題既符合當前形勢,又給了學生發揮的空間。 然而,據說當時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被這個話題打了個措手不及。 他們抱怨說:“這是語言測試還是歷史測試?雖然他們已經準備了半年的作文材料和複習技巧,但此時並沒有用。 一半的學生說,“我們不知道這種事情。 ”
事實上,在那個年代,關於抗日戰爭爆發50周年的紀念文章、時事評論和背景介紹鋪天蓋地。 這些資訊在各種電視新聞、書籍、報紙和雜誌中隨處可見。 那麼,為什麼學生會感到脫節和不知所措呢?原因是他們“聽不到窗外發生的事情”。
“磨刀砍柴”,對於備考學生來說,還有另一層意義。
其實,學生應該在正確的時間放下書本,走出去,走出去接觸社會。 外面的世界豐富多彩,學識淵博。 知識不僅存在於教科書中,還散落在我們的生活中。 您意外接觸到的一些東西有可能在考試中發揮重要作用。
以寫作為例,除了從課外閱讀中汲取素材外,我們還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獲取很多寫作素材。 發生在你身邊的小故事,以及你從別人那裡聽到的小事,都能給人帶來無限的靈感。 而從這些故事中提煉出的主題和思想,則更加豐富、生動。 如果我們經常沉浸在枯燥的教科書中,與生活脫節,那麼我們的寫作材料就會變得單調乏味,來來回回地寫著,很少新鮮,很容易和別人相似。
也許有人會說,考試在即,哪裡還有時間做其他事情呢?其實越是臨近考試,越要花一點時間去接觸社會,這也是複習備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你可能會通過不小心聯絡學會,獲得很多關於考試內容的資訊。
我曾經拜訪過一位參加過高考試題制的教授,他是上海一所大學的資深教師。 當時,他被命令參加高考,提議很突然,不准他帶任何資訊,也不准告訴任何人。 考試院安排了一批命題人員到異國他鄉的度假村進行全封閉管理,甚至不准外出。 他的任務是選擇一段話來寫一篇關於“文章分析”的測試,並被告知要盡量避免社會上流行的各種複習題和教程,以確保考試的公平公正。
在與我的交談中,他笑著告訴我,“你知道的'文章分析'我從哪裡得到材料?我說:“你還沒有足夠的資料來寫這麼多書嗎?他笑著說:“我是從報紙上拿來的雨靴。 如果你太匆忙,你不允許隨身攜帶任何東西。 我帶了一雙雨靴和一包過期的舊報紙。 當我使用雨靴時,我突然在這篇舊報紙上看到一篇優秀的文章,我擔心我找不到素材,所以我選擇了這篇文章來獲得它,沒有任何.......努力恐怕考生們萬萬也不會想到,他們煞費苦心猜到的高考題目,竟然出自一張裹著雨靴的舊報紙。 如果你是乙個經常接觸社會的學生,你可能以前看過這些材料,你很幸運。
對於備考而學習的學生來說,長期疲勞閱讀的效果極差。 是放下書本到戶外去,欣賞大自然之美,欣賞自然田野風光的好時機。 逛街上的幾家書店,看書報刊雜誌,了解時事,既積累知識,陶冶情操,又能勞休結合。 科學實驗證明,各種活動的交替開展有利於消除疲勞,增強記憶力。 因此,學生要學會平衡學習與生活的關係,不僅要專心學習,還要關注社會,這樣才能在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同時為以後的生活積累更多的知識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