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點測量和設定
首先對市規劃部門給出的紅線控制點進行檢查,然後根據建築物的形狀設定工程的控制點,作為軸線測量和釋放的依據。
該專案有4個軸控制點,形成乙個控制網路。 控制點應採用混凝土、鋼樁或木樁半永久性設定。
建設單位給出的市規劃部門標準控制點,對工程中使用的水平控制點進行測量,並設定為高程測量的依據。 並且每次在高程測量前,都應檢查半永久性水準點,確認水準點無變化,高程值準確後再測量。
軸線控制點和水平控制點的測量設計完成後,相關部門(規劃部門、建設單位、監理單位)檢查合格後應妥善保護線路,並繪製詳細的位置圖以備日後參考。
建築物的定位和軸測量和釋放
根據設計給出的定位依據和紅線的定位條件,採用N2級經緯儀測量建築物的定位。
考慮到本專案為地上5層建築,建築高度僅為22層70公尺左右,另外,專案周邊場地相對開闊,平面測控網採用橫向測軸形式的外平面測控網,即測量軸方向點投射到工程附近,埋設標準樁。 測量軸線與相應的建築軸線平行偏離1m(目的是確保測量放線時儀器的視線不被柱子加固阻擋)。
測量基點為紅線點,測量紅線點的距離,檢查測量值與理論值的差值是否在規範允許範圍內。 以紅線點為基礎,在現場測量並設定建築物軸線的交點,然後在此基礎上測量並設定在地面上,並將測量軸的方向點投影到附近並埋入木樁。
測量軸線對地面設定後,首先對測量軸與起始測量控制點(線)的相關幾何尺寸關係和長短測量軸的正交度進行重新測量和調整,以保證建築物的長短測量軸線相互垂直, 測量軸線與起始測量控制點(線)的相關幾何尺寸及其設計值之差,在規範要求範圍內。各控制點的間距和角度均採用經緯儀和鋼尺檢查,與設計長度和角度相比,偏差分別不大於2mm和10"並記錄測量資料。
建築物結構部分的測量和放線:基於外部測控軸,在施工上豎立正倒置鏡,將測量軸投射到施工的混凝土表面(測量軸用墨線在混凝土表面上彈跳),施工隊根據測量的測量軸控制柱樑的定位和放線。
建築物施工部分的測量和放線:設定結構施工過程中投影的測量軸(去除測量軸處的混凝土漿液,露出墨線)測量建築軸線到柱子,用於控制內外牆的定位和放線。
建築物的高程測量
進行地上工程標高測量時,在建築物一樓的外牆柱上設定0.。00 行或 10m高程控制線,採用鋼尺向上剖面引導。 高程控制線不少於4條。
當引線高度超過一整英呎的長度時,設定第二條高程參考線。 引入時已完工的施工層高程應使用水平儀進行檢查和測量,滿足精度要求後方可繼續施工。
入職步驟如下:
1. 首先使用電平(S2 電平)測量 0000線,固定樁(點);控制後,在引入點精確測量相同的起始高程線,一般為500或1000高程。
2、用鋼尺沿引線直線向上測量施工層,每層500水平標高線應測量,高程線從此處的起始標高線直接測量。
3、將水平儀放在施工層上,校準從下方發射的水平線,應在5mm以內。 在調平時,應向後檢查兩條水平線。
應用高程時的要點:
1、前後視距必須相等或近似相等;
2、鋼尺使用前必須經計量部門檢測
3、中午不宜在高溫下調平,嚴禁在高溫下和日曬下工作。
建築垂直度控制
本專案各單元的垂直度控制採用“外部控制法”和“內部控制法”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檢查和控制。 即建築物外輪廓的垂直度由四角經緯儀控制,並以第一層的軸線為基準來測量和檢查偏差。 在控制內軸線和牆柱的垂直度時,使用雷射經緯儀將控制點向上投影,並使用線錘檢查建築物的垂直度。 一般每5層檢查一次。
每層樓牆柱的垂直度控制由線錘和經緯儀檢查。 結構施工完成後,立即測量已完成工程各樓層軸線的垂直度偏差,以便及時進行調整。
選擇早晨或傍晚無風多雲的日子,用雷射經緯儀測量建築物每二層的垂直度,及時發現問題並排除,加強側柱和側梁模板的軸線控制和加固,防止建築物外緣構件的錯位、跑模、擴模和軸線位移。
沉降觀測
沉降觀測點的設定:
1、按設計圖紙要求設定沉降觀測點。
2、沉降觀測點本身應牢固,保證點的安全,並能長期存放
3、觀察點上必須有明顯的突起,並與柱牆保持一定距離。
4. 如何設定:
沉降觀測方法。
使用儀器:S2水平儀和塔尺;
每次觀測前,必須對基準點進行複查,然後在建築物的側面、後方設定基準點、前視沉降觀測點,獲取觀測資料,並做好記錄。 每次觀察必須由三個人進行,乙個觀察,乙個審查,乙個尺子。 計算結果資料以得出該沉降。 在專案完成之前,將沉降值繪製為沉降觀測曲線。
沉降觀測時間要求:
1、觀測點設定完畢後,將作為原始資料觀測一次
2、主體結構施工時,每層觀察一次;
3、裝修期間每月觀察一次;
4、完成前觀察一次;
5、做好沉降觀測點的布置圖和觀測記錄,在專案完成前將沉降觀測值繪製到沉降觀測曲線中
6、每次觀察後發現異常沉降的,應立即通知有關單位採取聯合措施
7、進行第一次觀察時,必須經過兩輪,以保證第一次觀察的準確性
8、在工程竣工和檢查前,可根據施工單位和設計要求設定常設觀察點。
土方開挖施工要點:
1、開挖前,測繪員應先付清,並撒上灰線,經審查後再進行土方開挖。
2、開挖施工時,應隨時觀察各構件(部位)的開挖深度,嚴格控制,防止超開挖。
3、回填基坑前,清除基坑上的草皮、樹根、磚塊、石塊等雜物調平底座並夯實它。
4.回填質量要求。
土料採用基坑挖出的粘土製成,不含有機雜質,使用前經過篩分,其粒徑不得大於15mm,施工時應適當控制含水量。 場地的壓實密度要求滿足設計要求。 每層平土厚度為200-250mm,每層為豎橫搗打次數3-4次。 夯實前,填料先平整,夯實機依次夯實,分布均勻,不留縫隙;平土不得含有有機雜質,使用前要過篩,其粒徑不得大於15mm;場地平土應預留下沉高度的3%左右;填土從底部開始,在整個寬度上從上到下分層攤鋪和壓實。
5、根據回填土方工程量,部分土方工程堆放在現場,其餘運至場外指定地點堆放。
1、原材料要求:
乙個。專案使用的鋼筋有:
鋼筋等級:fy=270N mm2
鋼筋等級:fy=360n mm2
B、鋼筋是一種質量控制材料,鋼材原材料除出廠質量合格證外,還需要按要求做力學效能試驗和焊接性試驗,出廠質量合格證和力學效能報告均要齊全,如果採用進口鋼材,還應做化學成分試驗。 鋼筋的試驗、檢驗結果應符合QB1499-91《混凝土工程用鋼筋》中的有關規定和要求。 對不合格的鋼筋進行堅決清理,不得用於本專案。
2.鋼筋的製備。
施工前,組織技術人員進行公開,並編制相應的質量控制措施和作業指導書,安排綁紮順序、排放規則和主要施工方法,明確質量和工期要求,解決施工中的難點。
鋼筋應嚴格按照圖紙施工,切割前詳細閱讀圖紙和設計變更,鋼筋材料清單應分為工程部位和具體位置,材料清單的檢查由負責施工現場的技術人員負責,鋼筋在加工廠製作成型, 吊材卡進行分類堆放,在運到現場前,下料人員應配合施工人員進行分類,下料。
3、鋼筋的連線。
根據設計圖紙的要求,本工程的鋼筋連線方式有兩種:
梁鋼筋採用閃光對焊連線。
縱向鋼筋採用垂直電渣壓焊連線。
當同一構件中有多個鋼筋需要連線時,同一截面搭接鋼筋數量不得超過鋼筋總數的50%(柱)或25%(梁),接頭交錯間距不得小於45d。 本專案垂直構件的鋼筋連線從樓板上的500開始。
簡支梁和連續梁的底部鋼筋不得在跨中L0 3(L0為淨跨)範圍內搭接,麵筋不得在支座附近L0 3範圍內搭接;懸臂梁的淨跨度小於鋼筋原材料的長度,因此不允許搭接接頭。
板麵筋搭接在跨度中間,底部鋼筋搭接在支撐處。
4、鋼筋的錨固和節點結構
錨固長度如下表所示。
b. 框架列。
變截面框架柱的鋼筋按圖示的1:6坡度彎曲直通,如果不能滿足1:6坡度條件,則需要重新插入鋼筋。 當各種預留、預埋的管道和孔需要穿過立柱時,盡量避免立柱加固,如果無法避免,立柱的豎向加固按1:6的坡度繞孔彎曲。
c. 梁加固。 當縱樑和縱樑相交時,框架梁底部的主鋼筋放在行中,當同為框架梁時,短框架梁的主鋼筋放在行中,次梁與框架梁相交,次梁梁面的鋼筋放在上排。
所有橫樑寬度為B350、H 700時採用兩支箍,B 350、H 700採用四支箍時,箍筋應做135°彎曲吊鉤,彎曲吊鉤直截面不應小於10d。
梁端的箍筋填充區內不允許有鋼筋接頭。
當梁與柱邊齊平時,增加梁的外混凝土保護層,將其鋼筋置於柱鋼筋內側。
橫樑留在孔內嚴格按照設計圖紙的要求埋設鋼管和加勁肋,不得遺漏進行鑿子。
d. 板材加固:
板的底部鋼筋錨固在支架中並穿過支架中心線不少於5d,板麵筋錨固在支架中不少於35d。
在雙向板中,底肋放置在與短邊平行的下排,平行於長邊的肋放在上排。 當板底等於梁底時,板的下部鋼筋應放在梁下部的主鋼筋上。 板內預埋管必須鋪設在板內上下層鋼筋網之間,當埋管處無板筋時,需要沿管長方向加加鋼筋。 如下圖所示:
當板上孔的直徑或邊長為300mm時,板材加固繼續進行,繞孔通過;l 300mm,可按設計要求開孔側加強筋。
5.鋼筋綁紮到位:
a、同層構件先綁紮立柱,再綁結梁板,當立柱主筋與梁板加固發生衝突時,必須保證立柱主加固的位置。
灣。柱、梁、板鋼筋的接頭位置、錨固長度和搭接長度應符合設計和規範要求。鋼筋捆紮作為關鍵工序,在整個施工過程中應由質檢人員進行監督和監控。
三.柱芯區箍筋為焊接芯箍,預先加工後運至綁紮部位。如圖所示:
d.板材底部加固採用在模板上打標的方法控制間距,利用凳子控制板材厚度。如下圖所示:
e.本工程為二級抗震要求,框架梁、柱箍筋兩端必須做成135°吊鉤,如下圖所示
六.鋼筋保護層的厚度由與混凝土同等級的墊塊保證,墊塊用綁線綁在主鋼筋上。
g、綁鋼筋時要小心,用22根鋼絲綁紮鋼絲,各路口應扎扎,不得掉扣。
h、注意成品的保護,綁紮完成後不得汙染鋼筋,以免被重物彎曲。
我。澆築混凝土前,應在鋼筋板上填充九塊膠合板作為施工馬道,防止施工過程中人員荷載的重壓使上部鋼筋塌陷,影響樓板受力。
1.模板的支援。
配置一整套模板,根據具體施工部位的分類和數量使用,對模具拆卸前後的清理、刷洗、分類進行分類。
根據構件施工順序,兼顧混凝土強度增長和脫模要求,配置3套梁板模板和3套柱模板,有效保證工期。
施工前,專案工程師組織施工人員進行公開,明確主軸的位置以及與其他構件位置的關係,向施工人員說明圖紙的意圖,解決圖紙中的疑難問題,使各工段負責人對施工工藝和施工重點有全面的了解, 並明確質量要求和工期控制目標,然後施工人員向操作人員說明。
鋼結構工程檢驗合格後,經理將通知相關施工人員進行柱模板支護。 在架設前,應根據圖紙詳細檢查預埋鐵件、管道、孔的位置和數量,看是否正確。
每個施工段的模板支撐順序為:
梁、樓板、柱、梁、牆、柱頭。
立柱模板由九塊膠合板製成,加強肋 50 100mm 木方形和 48 35mm鋼管的配置根據柱形進行調整,如下圖所示,T柱模板參考下圖。
梁模板由九塊膠合板製成,加強筋由50 100木方和485×3.5.鋼管配套,當橫樑高度超過600mm時,加牆螺栓,螺栓通過“3”型卡、螺母和加強筋等連線,螺栓橫向間距為600mm,垂直排距看橫樑具體高度確定,橫樑高度600-800加一。 梁的底部首先在現場加工成木板條(塊),側邊根據橫樑的位置留有叉子。 見下圖
根據荷載計算結果,縮短了大截面梁頂架的間距,增加了鋼管帶和支座。
當梁跨度l 4m時,梁底模拱,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拱高為跨度長度2,懸臂梁預拱l 300,弧梁預拱l 400。
板模由九塊膠合板組成,紅色貨架用於加固木方管和鋼管,如下圖所示
柱頭、梁頭、牆頭按九合合板的具體結構尺寸現場加工使用,應注意鋼筋必須牢固可靠,接縫必須嚴格,以保證質量。
為了解決外牆上下牆和樓梯間經常出現的錯位問題,可以在下層混凝土澆築後增加乙個木方塊,然後在木方塊上支撐上層模板,如下圖所示:
2.模板驗收。
模板架設完畢後,施工人員和質檢員會與組長共同檢查所有模板的清理、加固、接縫是否符合要求,並對模板的位置、平整度、垂直度等進行複核,確認合格後填寫自檢記錄,提交技術部複檢。 檢驗合格後,現場技術負責人應將三方驗收的監督和質量監督情況通知甲方,驗收合格後方可澆築混凝土。
3.模板拆卸。
模板的拆卸時間是根據相同條件下固化試塊的強度確定的。
柱樑側模板在混凝土強度能保證其表面和稜角不因拆除模板而損壞後即可拆除。 梁、板底模具,在混凝土強度滿足下表條件時,可拆除
嚴禁未經施工人員安排的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通知,隨意拆除模板和支護加固系統。
1、按計畫,構件澆築前乙個月,技術人員應向商品混凝土公司實驗室申請混凝土配合比。 在申請配合比時,需要向實驗室提供混凝土標籤、施工場地、坍落度和水灰比等效能要求。
2、本專案所用混凝土以商品混凝土為主,混凝土質量要求以混凝土配合比通知書和現場技術部門根據實際施工需要下發的技術通知書為準。
3、澆築採用混凝土幫浦送法,施工時應盡量避免發生過度施工縫,影響整體結構質量。
4、澆築混凝土前,操作人員應與施工人員、質檢員一同,明確澆築順序、方法、振動點布置、施工路線及混凝土澆築應採取的一些特殊部位,並明確質量要求,每次澆築混凝土前,對輸送幫浦、振動機械等施工機械進行全面除錯,防止澆築過程中出現故障,影響混凝土質量。
5、澆築混凝土前由水、電、消防等相關安裝專業技術人員參與評審,參加評審的專業人員需要認真審核圖紙,檢查現場,驗收合格後由混凝土負責人簽署澆築通知後方可澆築混凝土。
6、不同等級混凝土構件的交匯處,採用鋼板網隔隔。 在梁、板和柱的交界處,它們的處理方式如下:
7、明確施工隊內部“誰負責施工”的獎懲制度,每次澆築後在部位(結構)上標註主要澆築人員的姓名,以加強操作人員的責任心。
8、對於梁柱接縫等鋼筋密集、反覆交叉的部位,作為結構的特殊部位,混凝土澆築時應更加小心謹慎,可以考慮
選擇較小混合比的粗骨料。
振動棒在稀疏的側加強筋下。
選擇 25 45(7m)振動器系統。
分段、分層、振動等措施。
目的是使該部分的混凝土振動致實,避免滲漏振動而影響混凝土質量。
9、垂直構件混凝土澆築前,先將新舊混凝土接縫的鑿面清理乾淨,澆築同等級30-50mm厚的砂漿。 這部分砂漿不宜用輸送幫浦輸送,可用井架輸送。 幫浦送混凝土時,幫浦口排放不允許直接衝擊成型的鋼筋。
10、柱樑混凝土採用插入式振動器振動,板式混凝土採用板式振動器振動。 分層澆築混凝土時,應將振動棒插入混凝土下層5cm以上,以保證混凝土接縫的質量。 混凝土振動應緻密,但不應過度振動,導致模具膨脹甚至執行模具。
11、混凝土澆築完成後,用刮刀將混凝土表面刮平,然後用木抹子抹平,最後在混凝土初凝前用木抹子再次壓緊,以減少混凝土表面裂縫。
12、在混凝土澆築過程中,未經技術總監同意,任何人不得隨意改變配合比,並按下列規定離開試塊:
每100個托盤不少於一組,不超過100m3。
每層不少於乙個組。
每一層都設定了一組試塊,其條件與脫模試塊相同。
13、指派專人負責混凝土養護,柱子等垂直構件隨時用水管或噴霧器澆水,保護混凝土表面不受潮,澆築的板混凝土可用蓄水和澆水的方法保持濕潤。 一般混凝土養護時間不少於7晝夜,水箱等不透水混凝土養護時間不少於14天。
1、施工準備
1、施工前,由技術部提出材料計畫,由材料部門負責按時、足額安排材料進場。
2、工程技術組首先準備詳細的技術披露,並組織工人學習現場披露。
3、準備其他材料和工具,如水泥、沙子、自卸車、手推車、腳手架、瓦工工具等。
二、施工措施
1、熟悉施工圖紙,明確門窗洞口的位置、標高和結構柱位置。 結構柱的支護應以圖紙為準,圖紙未明確規定的,應符合有關砌體施工規範的要求。
2、砌築前,彈出牆邊線、門窗開口線、結構柱位置線等,彈出牆體上的灰縫線、門窗洞口標高等,並在牆角處設定皮號杆,由技術人員和施工人員檢查線。
3、砌體與混凝土結構的綁紮主要採用埋牆鋼筋的方法,在立柱中每500高預埋2 6根鋼筋,此鋼筋埋在立柱250根,外露700根,且不應小於1 5的牆體長度。
4、門洞按規定用防腐處理的木磚埋設。
5、磚牆應錯開砌築,砌築前應先連線水電管線,同時先試線後抹灰,以免事後鑿。
6、按要求在門窗開口處設定門楣門楣的設定必須根據設計要求進行施工。
7、砌築腳手架採用外腳手架與室內龍門架相結合,當框架最終拆除時,框架每一步都要用砂漿堵住杆孔。
8、砂漿配合比要準確,使物料排盡。 混合砂漿應盡快用完,嚴禁將砂漿放置過夜,使其結塊。
3. 牆面抹灰
1、砌築完成後一周進行抹灰,砌築工程質量中間驗收後方可進行施工。
2、抹灰用砂漿應符合設計要求。 使用前應檢查其混合比和效能。
3、抹灰前,檢查預埋件和預留孔的位置是否正確,填築牆體的灰縫和孔洞,清除浮灰。
4、抹灰層平均總厚度不得大於下列規定:
內牆:中間抹灰:20mm;
外牆:中間抹灰:20mm。
5、抹灰必須分層進行。 水泥砂漿的厚度應為5 7mm;前一層應在7 8乾燥後再乾燥,後一層可以擦拭。 大面積抹灰前,修補找平的砂漿應與大面積抹灰用的砂漿一致。 抹灰面層不得有噴砂灰和開裂現象。 抹灰層之間、抹灰層與砌體之間的粘結應牢固,不應有分層、空鼓等缺陷。 各種抹灰砂漿在凝結前應防止日曬、雨淋、水洗、衝擊和振動。 抹灰層應在潮濕條件下固化。
6、所有門洞、走道的向陽角和柱角均採用20厚l:2水泥砂漿護角,高度1800mm,寬度80mm。
7、埋設暗線、隱管等孔洞溝槽應先用水泥砂漿填充平整,再用纖維網或鋼絲網進行防裂處理,再分層抹灰。
8、空心磚外牆抹灰採用基層厚度為12的M10纖維水泥砂漿,摻入5%水泥重質防水劑,抹灰時掛上鋼板網,再用8厚的M10纖維水泥砂漿找平,最後製成聚合物水泥基防水塗料15厚。
9、當設計要求鋼絲網掛滿時,應將鋼絲網釘在釘子上,然後抹灰。 掛網前應將底座清理乾淨,底座應平整,如果凹凸不平,應使用與抹灰砂漿相同的砂漿進行平整處理,然後在初凝後,在最終凝固前用水泥砂漿將金屬網壓實。 釘子的間距不宜過大,鋼絲網不宜變形、拱起。 抹灰層與基層必須粘結牢固,不得分層和鼓包,並且必須覆蓋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