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經濟的各種爭議再次掀起波瀾。
這一論點的背景是,經濟正處於疲軟的復甦週期,除GDP指數外,幾乎所有重要經濟資料都不盡如人意。
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同時停滯不前;7月份公布的青年失業率為214%,連續三個高點,8月後不再公布;工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甚至顯示出通貨緊縮的跡象;佔中國經濟重的房地產斷崖式下跌,從2024年的18億平方公尺的銷售面積下降到10億平方公尺左右。
所有這些現象都不能用三年的疫情來解釋;在後疫情時代,學術界對經濟的評估開始趨同:
一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週期結束
其次,中國長期保持的債務增長積極趨勢充滿風險
第三,中國將進入超級房地產週期;
於是,一些傳統的爭論開始深入人心,人們似乎意識到,中國經濟正在完成乙個充滿必然性的歷史迴圈,將面臨社會的全面總結和靈魂拷問,歷史似乎又站在了十字路口。
在過去十年中,學者們一直在爭論投資或消費是否應該引領經濟,問題在於投資和消費都沒有長遠的眼光。 在投資拉動中,效率下降和資源分配不當消費更是矛盾,經濟要從投資導向型轉向消費導向型,需要增加4億中等收入人群,而擁有絕對資源的國有企業僅支撐7%的就業,2024年為4400萬人;在產能過剩的壓力下,民營企業紛紛裁員、降薪。
債務問題也被擺在桌面上,財政赤字率已經突破了3%的底線,已經調整到3.8%,而且很可能會繼續調整。
正是在這種經濟背景下,改革的呼聲再次響起。
最近有乙個熱門話題:先站立,然後打破。
因此,網際網絡上有大量的解釋,好像經濟政策的語言變得越來越不定性和哲學性,我不支援所有具體和多樣的解釋。 因為它不是乙個可量化的衡量標準,所以它更像是對當前核心辯論的溫和態度。
目前的核心辯論是什麼?
這就是改革至上的方針還是擴大需求是主要的事情?
需求是當前經濟的主要矛盾,為什麼需求不足,歸根結底來自內外兩方面的疊加;一方面,對外關係日趨複雜,中國將面臨西方經濟大國去中國化衝擊,原因多種多樣另一方面,由於二元經濟結構和許多非市場化行為,造成了資源配置不當,居民收入和財富的積累失去了平衡,民營經濟的市場地位不盡相同,對未來失去了信心和期待。
先建立後打破,就是有些事情是提前做好的,比如市場准入,這是建立平等市場地位的重要一環。 先主張改革的人會說,如果不改革,不列出行業准入負面清單,市場准入就是乙個過場動畫,在實際操作中是進不去的。 主張擴大需求的人會說,改革後能擴大需求,很有可能擴大需求無法實現,反而國有企業會受到影響。
優質作者名單政策的基調是先建立後打破,即具體處理具體問題,結果可用時予以認可。 新經濟工作會議是“謀劃”深化改革,重點回歸國有企業。 必須清楚的是,我們談論的是“倡議”,而不是方向。 袁芳,你覺得這是對改革先行的肯定,還是對先擴需求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