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讀者是這樣寫的:
在我12歲的時候,我的父母離婚了。 父母離婚前,他們之間經常發生爭吵,父親也經常惹麻煩,所以父母離婚後,我感到如釋重負。 事實上,我仍然被我母親喋喋不休。 而且因為我沒有經濟獨立的能力,我只能耐心地提醒自己,長大後,一定不要沾染我討厭父母的生活習慣。 不幸的是,在我結婚生子後,我走上了父母的道路。
我生活中難以抹去的習慣包括:
1)情緒特別不穩定,只要老婆有一點讓我不滿意的言行,我就會覺得老婆自私,其實我太在乎自己的感受了,所以忽略了老婆的感受。
2)因為點點小事,我能想老婆很久,有時候會覺得嘴巴都破了。
3)遇到事情時,我喜歡悲觀和迴避。
4)當我的婚姻生活來到第6個年頭時,我對我的婚姻生活感到不幸福,這導致我通過網路社交平台認識了乙個網友,這導致了婚外情。在出軌後的這段時間裡,或者說妻子覺得和我住在一起比較累了,她更加堅決地向我提出離婚。 和老婆離婚後,原本以為可以和網友重組家庭,卻發現自己對婚姻生活已經沒有任何嚮往了。
5)和老婆離婚後,我和老婆很少保持聯絡,也懶得去看望孩子,所以我每個月都會像工資一樣定期把子女撫養費轉入老婆的銀行卡。
此刻,我總結一下自己的感情狀態:原生家庭對我的影響太大了,單身狀態更適合我。
木子麗感情**:
人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可能更關心兩件事:1)能否為孩子提供相對好的物質需求;2)孩子的學習成績能否讓家長滿意。其實,乙個人不僅需要在才能層面進行培養,還需要在道德層面進行培養。 出身於才華橫溢、賢惠淑嫻的反派。 不幸的是,總有一些人在長大後並不喜歡所謂的身心健康,因為他們的父母用更不合適的生活習慣影響他們的孩子,導致有些人成年後就變成了極度不健康的人。 這個時候,他們可能為了應付世人的意見而讓自己陷入圍攻,卻發現,因為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他們成了婚姻的輸家。
比如很多人對生活的真相了解得太多,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會做出一些讓身邊的人極度不舒服的言行,導致身邊的人生活在一起更加疲憊。 雖然都說人需要一輩子繼承繁衍的責任和義務,但當屬於性格缺陷明顯的個體時,或許單身一輩子是更仁慈的選擇。 我一直認為,不幸福的婚姻是會傳染的。 尤其在很多家庭中,我們經常看到一種現象: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目睹了父母不幸福的婚姻,並暗示自己不想像父母一樣,最終卻走上了和父母一樣的道路。
人類往往屬於既得利益者,以至於很多時候人們只看重某件事的結果,而不願意理性分析導致結果的原因。 其實,很多人對婚姻和愛情的扭曲,都與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息息相關。 在業餘時間,我和很多屬於世俗框架內情感領域的小眾群體進行了一些膚淺的對話,總能聽到太多關於他們父母的抱怨。 對於這些人來說,他們可能不會在父母面前表達自己的仇恨,但他們必須承認,原生家庭的影響,讓他們的婚姻觀和愛情觀呈現出更加病態的樣子。 此外,人們對世界的態度和消費觀念也會受到父母的影響。
需要承認的是,生活中的各種浪漫行為確實需要金錢來支撐,關鍵是金錢不是生活的全部,因此,人們在努力工作的同時,也需要用實際行動來影響自己的孩子。 經常看到的場景:有人在麻將桌上杵,小朋友在一旁做作業;有些人坐在酒桌旁,他們的孩子做作業。 我想說的是,孩子們如果不給他們乙個更正常的學習場所,就指望他們在考試中拿到100分,這有點困難也有父母下班後不在家;經常與婚外異性挑眉。 我想說的是,當孩子看到更多相似的場景時,你覺得孩子對婚姻和愛情的看法會趨向於更健康的狀態嗎?提醒所有家長,也許你的行為會在無形中扼殺孩子的身心健康。
誠然,人的習慣和性格的形成與父母的影響有一定的關係,但這只是乙個外在因素內在原因在於,他在生活中沒有表現出高度的自制力,遇到問題時很少自我反省、自我微調,而是習慣於為自己找藉口。 我想說的是,你的父母確實在未經你同意的情況下把你帶到了這個世界上。 出於這個原因,人們有時會開玩笑說輪迴是一項技術工作。 但是,如果你無法選擇誰做父母,你需要接受原來的成長環境,在未來的生活中,通過閱讀、自我克制、頻繁反思、有意識的自我微調等行動,你需要盡可能地糾正原生家庭的影響。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會發現和一些人在一起,他們會自覺地照顧你的感受;和一些人在一起,你可以感受到強烈的自我利益感。 關鍵是,那些自私的人在表現得精明和算計時一點也不感到尷尬。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從各種經歷中體驗我們做人的態度,並盡最大努力過一種對周圍人感到舒適的狀態。 尤其是在人際關係中,如果你很難長期維持一段關係,或者在結識了一些人之後,對方就會有意識地遠離你,這意味著你在與人打交道方面,真的有太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這個時候,是時候提醒自己理性了:承認自己有嚴重的性格缺陷,謹慎進入被圍困的城市。
編者按:每個人都很難呈現出完美的狀態,所以當你比較煩惱的時候,不要總是把過錯強加給別人,而是要有同理心。 在這一生中,在懂得如何讓自己快樂的同時,也要照顧好周圍人的感受。 因此,人生從來都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在相對克制的條件下,盡可能地讓自己和身邊的人處於更舒適的狀態。
無論是你和你的父母或孩子之間,還是你和你的愛人之間,或者你和你的同事和朋友之間,都只是一次邂逅。 在所有的關係中,大多數人都堅持乙個原則:如果你相處融洽,你應該多交往,否則你就會少。 因此,在任何一段關係中,都不要讓自己成為債務的一方,更不要因為自己不穩定的情緒和不恰當的言行而給別人製造麻煩。
婚戀的概念**來自網路,**與此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