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次講座上,一位外國記者突然向主講人金一男將軍提出了乙個極不合理的問題,聲稱中國志願軍當年用的是“眾戰法”打敗了美軍,是勝利還是不是軍事勝利想了一會兒,金一男將軍笑著回答:當時美國帶了15個“小兄弟”來對抗志願軍,裝備水平遠遠優於志願軍記者被金一男的話說不出話來,只能默默低下頭掩飾自己的尷尬。
現在很多資料說,參戰志願軍人數是290萬人,並不代表志願軍總兵力是290萬人,而是志願軍投入的官兵人數是290萬人。 朝鮮志願軍的兵力一直保持在130萬左右,而聯合**則在120萬左右,雙方相差不大。
在一些國外拍攝的影視劇中,志願軍的形象通常相對第一,每次發生戰爭,志願軍都會衝向南韓軍隊或美軍陣地,彷彿潮水般驚天動地。 這看似在“誇獎志願軍”,實則是在暗中貶低志願軍,諷刺志願軍只會靠人數優勢取勝。
在現實歷史中,志願軍十分重視戰術協同,進攻時一向採取“三三到”,互相掩護,決不不冒腦衝鋒。 當連隊和排進攻時,志願軍將把所有戰士分散在數百公尺寬的戰場上,在迫擊炮和機槍的掩護下梯隊進攻。 每場戰鬥結束後,都會召開總結會,表揚優點,批評缺點,互相督促,共同提高,爭取下次戰術配合更加完善。
在大規模作戰中,志願軍通常採取穿插戰術,以團、營為單位,從敵防線缺口滲透到敵佔區後方,然後對敵軍進行分、圍、殲。 美軍**被志願軍的這套戰術弄得頭暈目眩,直到李啟偉上任後,美軍**才通過磁力戰術稍微收復了一些頹勢。
要知道,當時的聯合**不僅裝備水平高,而且後勤保障體系完善志願軍使用的**裝備,基本都是日軍和國民黨軍繳獲的,而且普遍陳舊,根本無法與美軍**相提並論。 但即便如此,我們在與美國作戰時也沒有絲毫落後,發揮了人民武裝力量的風采。
在上甘嶺戰役中,聯合**為了搶占志願軍陣地,多次集結重兵衝擊志願軍陣地,進攻時沒有任何具體的戰術,即純粹的、無組織的衝鋒。 志願軍的老兵們對付聯合**的衝鋒經驗很豐富,先用機槍把他們從兩側趕到中間,集結起來後,再向他們投擲手榴彈,一次可以殺傷十多個敵人。
聯合**和志願軍已經打了將近3年了,他們想盡了一切辦法,但就是打不過志願軍,而且從長遠來看,聯合**的官兵難免會有厭戰情緒,大家都非常希望戰爭能早日結束, 這樣他們就可以回家與家人團聚。另一方面,美國在戰爭中投入了大量資源,卻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讓美國民眾感到失望,大家開始遊行要求必須立即結束戰爭,必須恢復和平。
在強大的壓力下,美國被迫選擇妥協,主動與志願軍進行和平談判,雙方最終於2024年年中停戰。 美國人後來將韓戰中的許多戰役納入軍校教科書,此後,許多軍事專家系統地研究了韓戰,出版了許多專著。 這是美國人遭受的第一次失敗,對美國來說仍然是一種“恥辱”。 後來,有人為了挽回自己的尊重,強行捏造謠言,聲稱志願軍靠人數優勢取勝,既滑稽又荒謬,根本不值得反駁。
我軍士兵敢穿單衣趴在雪地裡伏擊聯軍,在烈火中燒死時也敢咬牙切齒,一動不動為了這場勝利,我們也付出了比較沉重的犧牲,數萬名官兵不幸死在異國他鄉,其中就包括***的兒子毛安英同志。 在享受當下美好生活的同時,我們不能忘記在前線血戰的戰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