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人工智慧技術作為大資料時代新興技術的代表,在鄉村產業振興、鄉村治理、鄉村生態建設等領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提供了有利條件,為我國農業轉型公升級、提質增效帶來了巨大動力。 當前,我國農村發展存在資訊化基礎薄弱、耕地碎片化、人力資源匱乏等現實困難,制約了人工智慧技術在鄉村建設中的廣泛應用。 為此,要結合實際,推進土地碎片化、一體化、彌補人才不足,實現農村資訊基礎設施全覆蓋,提公升人工智慧技術在鄉村振興程序中提質增效的作用。
關鍵字:人工智慧;鄉村振興;優化路徑。
民族要振興,就必須振興鄉村。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和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1]。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紮實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2]。 近年來,人工智慧通過大資料、雲計算、區塊鏈、計算機技術等新興技術的綜合應用,持續賦能鄉村振興,推動農業農村建設向更加智慧型化、專業化、精細化的方向發展。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分析了人工智慧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場景,針對人工智慧在鄉村振興中的實際困境提出了優化路徑,使人工智慧在農業和鄉村建設中的效率得到充分發揮,為鄉村振興的推進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一、人工智慧應用賦能鄉村振興
人工智慧(AI)是一種基於資訊科技和大資料的複雜演算法的高科技技術,旨在模擬、擴充套件和超越人類智慧型[3]。 隨著網際網絡、物聯網、雲計算、5G技術等新興技術的發展,人工智慧技術發展進入新階段,將促進農業產業間勞動力配置和農業轉型,提高農民科技專業素質,農業生產消費結構公升級[4]。 “十四五”規劃提出“發展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加強農業科技裝備支撐,建設智慧農業,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將科技和智慧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中擺在突出位置。 人工智慧技術作為大資料時代新興技術的代表,在生產生活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無論是在推動鄉村產業振興,還是在鄉村治理、生態文明建設、公共服務等領域,人工智慧技術都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提供了有力的助力。
1.1、人工智慧技術推動農業生產模式創新發展
人工智慧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改變了純手工和半人工、半機器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人工智慧技術根據農牧業的不同特點,將農業生產模式從傳統模式轉變為精準精細的現代智慧型農業生產模式。 將人工智慧技術引入畜牧業,對“AI科學養豬”進行全新探索,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準確計算飼料量,自動監測仔豬體重、進食、運動、疾病等方法,不僅降低了傳統養殖模式下仔豬的死亡率,而且使母豬比傳統模式下多產仔豬3頭。
在作物種植方面,人工智慧技術與“3S”技術相結合,根據不同植物的生長特點,對其進行系統分類和管理,從而為它們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提高作物的質量和產量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劉順新教授基於人工智慧技術,根據作物的不同特性,發明了一種新型農業植保機,可實現農藥精準噴灑,誤差小於3%,有效降低生產成本,節省時間, 努力和金錢,並實現利益最大化。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智慧農業生產模式,改變了傳統“靠天吃”的農業模式,逐步將農業生產向高產、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邁進[5]。
1.二、人工智慧技術推動形成農村基層治理新格局
近年來,智慧鄉村建設如火如荼。 智慧鄉村建設是新時代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要求和新任務。 智慧鄉村是利用人工智慧、大資料、雲計算等新興技術,在鄉村治理和社會公共服務領域實現智慧型化、數位化。 以湖南省益陽市“紫薇村”為例:紫薇村借助人工智慧技術,將智慧鄉村融入鄉村建設,建立公共服務平台“紫薇雲”,打通“智慧管理”“智慧生產”“智慧生活”“智慧服務”等場景介面,為當地村民和遊客提供全方位的線上服務, 而且只需要一部手機就可以住在紫薇村。
這不僅改善了遊客的體驗,也大大提高了當地村民的生活水平,紫薇村創新了農產品的銷售模式,開展了農產品的預售,並通過“紫薇雲”向消費者開放了農產品生長場景的遠端監控,讓消費者在家中就能看到農產品的生長過程, 拓寬農產品銷售電商渠道,提高農產品銷量,增加農民收入。以人工智慧技術為支撐的智慧鄉村建設,促進了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便捷,開啟了鄉村治理的新格局。
1.3 人工智慧技術推動鄉村生態建設邁上新台階
鄉村振興和生態宜居是關鍵。 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支撐點,總書記指出“讓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 由於城鄉發展不平衡,大部分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低,農村人居環境落後,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農村生態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必然趨勢。 數字生態環境監測平台依託人工智慧技術和大資料技術,推動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邁上新台階。 在鄉村生態建設方面,以我國農村物聯網監測系統為例,農村物聯網監測系統中的無人機實時拍攝和人工衛星獲取可以與傳統觀測模式相結合,根據反映的生態條件合理規劃生態資源。 數位化監測平台還可以及時感知和捕捉汙染源,加強農業汙染防治,提高農村生態建設綜合治理水平。
1.4 人工智慧技術推動鄉村文化發展
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 在推動城市融合的過程中,一些鄉村文化逐漸被遺忘,甚至一些特色傳統技藝也面臨著失傳的困境。 將人工智慧的數字技術應用於鄉村文化的發展,利用數字技術的可再生性、可複製性等特點,使其成為鄉村文化發展的新動力,從而促進鄉村文化資源的數位化和網路化,更有利於文化的儲存和傳播。 例如,利用數字技術對特色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記錄和維護,解決傳承流失的困境構建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新型農業產業,打造智慧鄉村旅遊、特色田園觀光採摘等特色專案,提公升鄉村文化吸引力,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二、人工智慧賦能鄉村振興的現實困境
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化,使其在鄉村振興程序中的推動作用也不斷增強,無論是在鄉村產業振興,還是在生態治理、公共服務等領域,都取得了顯著成效,發揮了積極作用, 並逐步成為推進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引擎。然而,從我國鄉村發展的現實來看,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無論是在基礎設施、人力資源還是農業本身,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仍面臨諸多現實難題。
2.1、農村資訊化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人工智慧賦能鄉村振興,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前提是要有完整的資訊基礎設施提供技術支撐,沒有完備的資訊基礎設施支撐,人工智慧技術很難發揮相應的效力[6]。 雖然近年來國家農業和農村資訊化不斷深化發展,但我國資訊化基礎設施城鄉差距仍然比較大,資訊化基礎設施在農村地區尚未得到廣泛應用,並非每個村莊都配備了完整的資訊化基礎設施,這給人工智慧技術與農業和農業的融合發展帶來了障礙。農村現代化。目前,人工智慧技術只能應用於基礎設施完備的小範圍農村地區,嚴重制約了人工智慧技術在鄉村振興中的積極成效。
2.2 耕地碎片化導致人工智慧技術投入高
耕地碎片化一直是制約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問題。 家庭分擔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耕地碎片化格局的形成,因為當時的土地契約分配採取了大小、好與壞、遠與近的方式,這不僅促進了大量山脊和土地邊界的出現, 浪費了部分有效耕地,也使原本集中的土地變成碎片化格局,不利於大型先進裝置的廣泛應用。人工智慧技術作為一項新興技術,帶來高效率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伴隨著高成本投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大面積土地,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大規模土地共享的成本也會相應降低,從而實現更高的經濟效益。 然而,當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碎片化土地時,由於土地規模小,成本無法分攤,這不僅會增加農民的成本,還會因為土地過於分散而無法充分發揮人工智慧技術的有效性,不僅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還可能使農民入不敷出,造成財產損失。
2.3.農村地區人力資源匱乏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於人才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和實現需要“人”,需要的是懂農業、愛農、愛農村、愛農、有知識、有理想的人才。 人工智慧賦能鄉村振興,將人工智慧技術嵌入到“三農”區建設中,需要依託現代農業技術,掌握計算機專業知識、傳統農業技術、現代農產品管理營銷能力的複合型人才[7]。 然而,就中國的實際情況而言,中國農村存在相關人才短缺的問題。 一方面,我國農民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大部分沒有接受過系統教育,缺乏農業生產、資料分析、技術應用、營銷和運營管理方面的相關專業知識,這給人工智慧技術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帶來了很大的障礙。 另一方面,由於農村職業發展前景不足,留住人才困難,具有高等教育及相關專業的大學生畢業後回農村就業意願不強,大多留在城市,造成大量人才外流。 專業人才的缺乏制約了人工智慧技術在農村地區的普及應用和發展。
3、人工智慧賦能鄉村振興的優化路徑研究
人工智慧技術作為大資料時代新興技術的代表,在提高農業生產率、推進鄉村治理等方面,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有利條件,為我國農業轉型公升級和提質增效帶來了巨大動力。 然而,人工智慧技術在我國鄉村建設中的應用還比較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在現代鄉村建設過程中,如何彌補這些不足是非常關鍵的,最終將影響未來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和實現。
3.一、完善農村資訊化基礎設施,推進農業農村數位化
農村資訊化基礎設施全覆蓋是人工智慧技術融入農業農村建設的前提。 目前,我國資訊化基礎設施尚未實現農村全面覆蓋,需要加快農村資訊化基礎設施建設,為人工智慧技術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條件。 一方面,要繼續加強網際網絡和資訊科技工程在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農村地區的覆蓋,推動資訊服務向農村基層延伸,加快人工智慧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軟硬體條件建設。 包括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建設相應的資訊基礎設施,建設相應的智慧型資訊平台,使人工智慧技術更好,與農業農村建設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需要加大資金支援力度,人工智慧技術在農業和農村地區的應用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 出台政策支援,鼓勵各類社會主體參與人工智慧與農農建設融合的技術創新和研發,為農民技能培訓教育、購置新裝置等提供直接資金支援。
3.二、統籌規劃鄉村生態治理,化解耕地破碎化困境
人工智慧可以有效推動我國農業轉型公升級,提質增效,但目前我國耕地碎片化嚴重阻礙了人工智慧技術在農業中的廣泛應用。 耕地破碎化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針對耕地破碎化問題,2024年1號文指出:“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農業經營。 總結“小田大田”的本地經驗,探索農民自願的前提,結合耕地建設和土地整理,逐步解決碎片化問題。 [8]一方面,要加強對土地流通市場的干預,加強對土地流轉的監管,規範土地流轉行為。 嚴控用地專案,淘汰高風險專案,保護農民利益。 嚴禁和打擊任意占用、破壞耕地行為,加大對非法用地的處罰力度,為碎片化耕地整合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建立土地管理組織,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確保農民利益不受損害,通過補貼和政策傾斜等手段鼓勵農民流轉土地,“小田大田”,從而實現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3.三、培養新型農業人才,彌補農村人才不足
雖然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農業農村建設可以有效緩解農村地區部分農業生產主體缺乏的問題,但人工智慧技術在農業農村建設中的應用也需要專業的複合型人才,而農村人才的匱乏面臨著無人可及的局面, 這阻礙了人工智慧技術在鄉村振興程序中的積極成效。因此,加快培養一批既能掌握傳統農業技術又能掌握現代農業技術,又能掌握計算機專業知識和管理營銷能力的複合型人才,是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緊迫任務。 一是依託近年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和發展,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加強農業人工智慧人才培養,為農業人工智慧技術輸出充足的人力資源。 二是加強複合型人才培養,培養一批既能掌握資訊科技和傳統農業專業技能,又能掌握現代農業知識,又懂得經營管理、具有營銷能力的複合型實踐型人才。 三是要進一步增強農村人口應用網際網絡等現代技術的能力,提高農民群眾的網際網絡應用能力,鼓勵和支援農村各類人才投身農業和農村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提高農民應用網際網絡等現代技術的能力。 推動農民逐步成為現代農業的主體。四是與高校、農業科研院所一起推行“產學研”模式,將最新科研成果與農業農村發展相結合,在實踐中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
參考文獻: 1]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決定性勝利[n].人們**,2017-10-28(1).
(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團結奮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人們**,2022-10-26(1).
3]孫衛平.人工智慧與人的“新異化”[J].中國社會科學, 2020, 300(12): 119-137+202-203
4]張春芳,徐豔玲.*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要探討:形成邏輯、內涵與實踐策略[J].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 49(1): 17-24
5] 溫, 陳一鳴.數字經濟與農農村經濟融合發展:實踐模式、現實障礙與突破路徑[J].農業經濟問題,2020,487(7):118-129
[6]丁磊. 人工智慧助力我國智慧鄉村發展的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23,429(1):38-41
[7] 溫鳳安.人工智慧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現狀及路徑分析[J].江淮汽車論壇,2022,316(6):65-70
[8]《中國共產黨關於做好2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n].人們**,2023-02-14(1).
作者單位:魯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文章來源:農業資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