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康橋悅人壽正式復牌。 截至**,康橋悅人壽收盤16**0 時為 77%港幣78元,總市值546億港元。 停牌以來,康橋悅人壽積極“應對”,已達到五項復牌指引,從而實現正式復牌。
與房地產企業復牌不同,香港上市房地產公司退市仍在繼續。 12月20日晚間,三盛控股發布公告稱,由於未能在2024年11月15日或之前復牌,港交所決定自2024年12月27日起取消公司上市地位。
諸葛資料研究中心高階分析師關榮學表示,三盛控股退市、康橋悅人壽復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物業管理公司受到房地產母公司拖累的嚴重影響,物業企業自主發展或成為趨勢。
港股公司復牌
公告顯示,康橋悅人壽已達成五項復牌指引。 該公司分別於今年7月28日及8月31日刊發2024年全年業績及2024年中期業績相關獨立調查及內部監控檢討的主要結果及結果亦已於10月16日刊發。
此外,根據上市規則第13條第24條 維持足以開展業務的資產,並公布其認為必要和適當的所有重要資訊,以便股東和投資者評估公司的地位,以實現恢復交易的指引。
*:公司公告)。
對此,關榮學表示,當行業進入深度調整階段時,企業的積極“應對”可以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康橋悅人壽的成功復牌除了不躺平,還得益於其長期發展基本面的夯實。
根據康橋悅人壽發布的2024年中期業績報告,上半年營收約為445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96%;毛利約為112億元,同比增長59%;淨利潤約為06億元,同比增長49%;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約為051億元,同比增長28%。
截至上半年,在管專案數量達252個,簽約建築面積約6550萬平方公尺,較2024年同期增加7個2%,其中約5270萬平方公尺來自第三方樓盤,佔80%5%;管理的總建築面積約為3690萬平方公尺,增加25平方公尺1%,其中約2940萬平方公尺來自第三方房地產開發商,佔796%。
可以看出,無論是營業收入、淨利潤、物業管理面積、在管專案,康橋悅人壽都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業內人士也表示,作為房地產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房企在經歷了市場波動週期後,已經從粗放式成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香港方面,康橋悅人壽是繼財人壽、奧園健康、恆大地產、旭輝永盛服務之後,今年第五家復牌的物業管理公司。 目前,尚有三家物業公司處於停牌階段:鑫苑服務、瑞戈健康生活、佳苑服務。
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房地產公司被退市
與房企復牌不同,在房市風險持續清零的當下,港股仍有多家房企仍屹立在險崖邊緣,部分房企已宣布退市,其中不乏三盛控股。
12月20日晚間,三盛控股公告稱,由港交所決定,自2024年12月27日起取消公司上市地位。
公告顯示,三盛控股於2024年5月16日停牌,同年7月27日收到復牌指引,但未能在2024年11月15日或之前完成五項復牌指引,從而復牌。 最終,港交所於12月8日決定取消三盛控股的上市。
*:公司公告)。
截至目前,三盛控股尚未發布2024年中期業績、2024年全年業績、停牌後的2024年中期業績。
根據三盛控股公布的2024年未經審計業績,公司期內實現營收99億元,同比增長128%;本公司權益股東應佔溢利為599億元;每股基本盈利為122元。 三盛控股停牌前股價為398港元,市值約19股5億港元。
據不完全統計,三盛控股是今年第四家從港交所退市的房地產公司。 此前,新力控股、南海控股、嘉年華國際分別於今年4月13日、11月16日、12月6日被港交所登出上市。
目前,香港仍有四家房地產公司,包括佳源國際控股、大發地產、力高集團和滙景控股,處於停牌狀態。
關榮學表示,三盛控股退市反映出當前房企雷暴風險依然存在,生存壓力依然較大。
中國指數研究院企業研究總監劉水認為,房地產風險仍在蔓延,上市房企未來一年仍有可能退市。 今年以來,已經發生了10多起新的債務違約事件,一些此前違約的上市公司仍處於停牌狀態,如果停牌超過18個月,交易所將取消其上市地位。
以高質量發展驅動自身價值
隨著樓市風險的不斷清掃和房地產市場的持續深度調整,2024年房地產行業將如何發展?
對此,中國指數研究院預測,2024年,房地產市場供需兩端仍有政策空間,“三大專案”將是政策發展的主要方向,有望對銷售復甦和穩定預期起到積極作用。 但整體來看,2024年新房銷售市場仍將面臨調整壓力。
當前,第一次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積極穩妥地化解房地產風險,一視同仁地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房地產風險主要體現在房地產企業的債務化解和專案的保全交付上。 中指研究院預測,2024年,房企金融扶持政策有望繼續細化,房企融資環境將得到改善。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投保的房地產企業,中指研究院建議採取積極行動,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
一方面,借助當前金融政策視窗,積極對接金融機構,充分展示債務,同時積極營銷收款,全力保證到位。 另一方面,要處置資產,加快清關,抓住政策機遇盤活存量,包括未售住宅、非住宅、未開工土地,結合政策機遇,積極尋找機會。
此外,對於物業企業而言,要積極夯實發展基本面,提高運營獨立性,以高質量發展驅動自身長期可持續價值。
崔瑞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