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抗日戰爭結束到徹底戰敗和脫離大陸,國民黨的地方軍事政治制度一般以以下幾種方式存在:興英、興元、綏靖辦公室、“鎮壓將軍”、軍事政治總長辦公室。
鑑於很多人對上述概念和實質沒有透徹的理解,有時會感到困惑,我認為有必要梳理一下相關方面,解釋每個方面的來龍去脈,並解釋它們之間的關係。
首先,中央軍委主席營本質上是中央軍委的乙個派出機關,一般負責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初期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戰區進行作戰指導。
廣為人知的營地是武漢會戰後設立的南一北營:以白崇喜為主任的桂林營,理論上負責指導。
第三、第四、第六、第九戰區; 程長官松韻是天水行營的主任,理論上負責指導第一營。
一、二、不。
五.第8戰區。
抗日戰爭結束時建立的漢中營在其管轄之下。
1.第五和第五戰區。
但是,在實踐中,營長和營長對戰區的戰爭沒有最高指揮權,除非得到軍委的特別授權,例如桂林營長白崇喜只有在獲得授權的情況下才指揮貴南戰役。
總體來說,行英在上傳傳播、溝通協調方面的作用更多,後期越是越邊緣化,甚至最終成為文件複製備份的“吉祥物”。
隨著軍委的廢止和形勢的變化,形成了兩種重組方式:一種是最終改組為綏靖辦(以下簡稱“隋政府”),比如張發奎的廣州興英先改組為廣州興元,最後成為於漢謀的廣州隋局; 例如,李宗仁的韓中興營先改編為北平行營,後又改編為北平行營。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大致有五大分支,即東北興源、北平行元、西北興源、武漢興元、廣州興源,基本是根據各自的陣營改名的。
既然我們已經提到了綏靖辦公室,那麼讓我們來談談這個機構。
粗略地說,解放戰爭時期的國民黨綏靖辦公室基本上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戰區,綏靖辦公室主任基本上是戰區的原司令員。
為了便於理解,我們不妨舉例說明:胡宗南第一戰區改為習綏靖辦公室,閻錫山第二戰區改為太原綏靖辦公室,顧祝同第三戰區改為徐州綏靖辦公室,劉志第五戰區改為鄭州綏靖辦公室, 孫連忠的第11戰區改為保定綏靖辦公室,傅作義的第12戰區改為張園(張家口)綏靖辦公室,等等。
如前所述,雖然廣州綏靖辦看似是因為廣州星源而改組的,但實際上,廣州星源和廣州星英的前身可能並不是張發奎的第四戰區,而是餘寒謀的第七戰區,畢竟第四戰區的管轄範圍主要在廣西, 而廣東則更屬於第七戰區。
至此,我們可以做一點總結,從上面提到的具體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實有所謂的大大小小的陣營和線。
所謂大興營,以及由大興營改制而來的大興營,理論上管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戰區或綏靖辦,如北平行元的保定和張園兩個綏靖辦。
所謂小陣營,基本上就是設立戰區或者綏靖辦公室,比如廣州興元和廣州綏靖辦公室的關係。
解放戰爭進入舞台前,國民黨整合成立了“鎮壓總”機關,以軍事指揮為主,剝離了原興元的行政職能。
國民黨有四個“大打”,即東北的“大打壓”、徐州的“大打壓”、華北的“大打壓”和華中的“大打壓”。
基本上可以認為,東北“鎮壓指揮部”是原來的東北興元軍事強化版,徐州鎮壓將軍略顯特殊,相當於將鄭州和徐州兩大綏靖辦合併,但實際上也是其實並不存在的徐州興元軍事強化版。
華北的“打將軍”也可以看作是前北平行院的軍事強化版,同時理論上可以指導太原綏靖辦,但由於傅作義和閻錫山的歷史關係,太原綏靖府相對獨立。
至於華中地區的“打官”,無非是原武漢星元的軍事強化版,只不過“打官”的總司令是白崇禧,而不是武漢星元的前任主任程長官松雲,後者被重新任命為長沙綏靖辦公室主任。
由此可見,國民黨的“打官”只是承擔和加強了原地方的軍事指揮職能,同時在規格上也比綏靖府高。
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戰敗有把握,廢除了“鎮壓將軍”和綏靖辦,改為設立西南、東南、華南、西北軍政長官等軍政長官辦公室,協調各地軍事政治事務。
從某種意義上說,國民黨的軍政首府基本上是原來的路線,相當於倒車回去,只是換湯不換藥。
以上只是對國民黨陣營、陣營、綏靖辦公室、“鎮壓將軍”、軍政首長辦公室等進行了簡要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