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閆安生
新冠疫情後,在美聯儲一系列貨幣政策操作下,美國經濟出現了大通脹、樓市上漲、上漲的格局,然而,中國的情況與美國正好相反,CPI不溫不火,復甦意願弱,樓市調整。 由於美國仍是當今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尤其是美元霸權仍主導著世界,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直接或間接地追隨美國經濟的腳步,然而,中國經濟卻能夠完全無視美國的影響,走出自己的軌道。 對此,通過中國CPI和樓市表現的視角,我們或許能夠窺探到中國經濟獨立執行的一些秘密。
為什麼中國沒有爆發通貨膨脹?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最新貨幣資料,2024年9月中國廣義貨幣(m2)餘額達到近290萬億元。 據悉,2024年我國貨幣超開發28萬億元,2024年上半年達到22萬億元,一年半時間內超發貨幣規模達到50萬億元。 但奇怪的是,中國不僅沒有爆發通貨膨脹,而且CPI甚至處於通貨緊縮的邊緣。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自2024年全球疫情爆發以來,全球經濟大衰退、動盪、通貨膨脹。 放眼世界,惡性通貨膨脹不僅深受西方發達國家的打擊,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欠發達國家也遭受了沉重的打擊,時至今日,嚴重的通貨膨脹仍在席捲全球,已成為全球經濟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 有人說,中國的CPI是乙個謎,令人費解。 那麼,為什麼中國沒有像其他國家和地區那樣爆發通貨膨脹呢?
第乙個原因是中國擁有世界上獨特的超級供應能力,整體市場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 關注中國經濟的人可能知道,早在十年前,中國經濟就已經實現了從短缺經濟向過剩經濟的轉變,特別是在低端產業領域,中國不僅能夠充分滿足國內市場需求,而且正在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生產基地。 近年來,在美國遏制中國的助力下,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公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成果的不斷湧現,中國幾乎實現了從低端、中端到高階製造業的完整產業鏈。 與國內市場需求相比,中國製造業幾乎可以擁有無限供應的能力,在強大的製造能力保證下,國內市場需求沒有明顯增加,使整體價格水平能夠繼續保持穩定。
中國是唯一乙個不受這場曠日持久的全球通脹影響的國家。
二是國內市場需求增長有限,市場價格支撐不足。 眾所周知,社會市場的整體水平不僅受國家生產供給能力的影響,還受社會市場需求的影響。 假設在社會需求變化不大的情況下,社會生產製造業供給不足將導致商品整體價格上漲,形成通貨膨脹;假設社會的生產製造能力變化不大,如果社會市場的需求有明顯的增加,那麼市場價格一般也會上漲,形成通貨膨脹。 上述兩種情況都是由我們通常所說的市場供不應求引起的通貨膨脹。 一方面,中國生產製造能力足夠強大,供應得到充分保障,另一方面,中國社會市場需求增長有限,尤其是新冠疫情以來的三年裡,大量中小企業陷入困境,大部分中國人收入下降, 就業前景不明朗,甚至可能失業,因此社會普遍形成了謹慎的消費氛圍。這種謹慎的消費風氣一旦形成,就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消退。 因此,近年來我國報復性消費的概率很小,社會市場需求翻倍的概率也不是很大。 在此背景下,中國市場不僅不會引發物價普遍飆公升,形成通脹,甚至在中國製造業轉型公升級加速的背景下,也可能會出現通貨緊縮。
第三個原因是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對國內市場產生聯動效應。 如上所述,中國已成為世界主要產業鏈基地,以世界上最大的中國製造產品為主,因此,國際市場需求的變化也會影響到中國國內市場。 試想一下,當國際市場需求勢頭強勁時,國際市場水平在不斷上公升,顯然,國際市場需求會拉動國內市場,相反,當國際市場需求疲軟時,過去國際市場上的一些產品必然會轉向國內市場,從而增加了國內市場的供應壓力, 國內市場原有的供需平衡可能轉變為國內市場供過於求,國內市場價格必然會承壓。令人遺憾的是,這種情況發生在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之間。 新冠疫情和全球通貨膨脹,幾乎都削弱了包括歐美在內的幾乎所有國家的消費能力,從近半年中國出口資料的表現可以看出,由於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出口增長受到限制甚至下降, 越來越多的出口企業將目光投向國內市場,國內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這種市場環境和氣候滋生了通貨緊縮的土壤,通脹沒有生存的空間。
為什麼中國跌得更多,崛起得更少?
近年來,中國A**市場的表現讓許多中國投資者感到失望,有人說,30多年過去了,上證綜指仍在上演一場3000點的防禦戰。 的確,從**指數的表現來看,無論是上證綜指還是深成指,多年來都非常有限,尤其是近幾年來。 很多投資者不明白為什麼中國巨集觀經濟有韌性和穩定性,但A**市場就像乙個飛地,表現不佳其實,中國先有其特殊性,特別是經過30多年的發展,各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能再用過去來看待今天的市場了,中國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經濟形勢的變化,可以說,是中國自身的問題和經濟形勢的變化導致了中國現在的局面。
A**市場的表現令許多中國投資者感到失望。
首先,從市場供求關係來看我們會發現,在上世紀90年代a**領域建立初期,幾乎絕大多數股東都能從**中獲取可觀的收益,但近十年來,股東在**上賺錢變得越來越困難,這種變化的乙個重要原因就是,在a**領域成立之初, **的發行數量和規模都非常有限,在當時國內缺乏其他投資渠道的背景下,相當一部分覺醒了投資意識的中國人湧入**投資,從而形成了大量資金追逐少量**的局面,當時**市場普遍供不應求, 這就導致了**市場如火如荼,**攀公升,進入**市場,投資者可以通過**不良買賣**輕鬆獲利。時間已經過去了,經過近20年的市場容量和快速擴張,如今的**市場正處於供過於求、發行規模大的局面,但進入**的資本卻相對萎縮,越來越多的**已經變得不受歡迎,那些原本香濃的饕餮**也價值大幅降低,**看跌,於是形成了目前**低迷的局面。
其次,從我國第一制度存在的問題分析必須指出的是,我國一流市場的建立從一開始就存在結構性缺陷,即一流市場的制度設計過於偏袒上市公司,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不足。 這種存在明顯缺陷的市場體系造成了嚴重的後果,那就是相當多的上市公司純粹是為了錢的圈子,反正賺錢很容易,沒有必要花精力去考慮什麼生產經營、技術創新、市場開拓。市場的健康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危害。雖然近十年來中國的制度缺陷不斷得到克服和改善,但由此造成的惡果卻是無限有害的,這直接體現在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投資慾望不強,投資動力不足,甚至很多投資者退出,導致中國市場缺乏生機和活力。
三、從A股上市公司的業績和發展前景看很多投資者,尤其是中長線投資者,都是進入首位,主要意圖是奔波於上市公司的業績和發展前景,然而,令投資者普遍失望的是,A股上市公司的業績普遍不盡如人意,亮點稀少,從過去幾十年A股上市公司公布的業績來看, 大量企業長期處於虧損狀態,甚至瀕臨破產,尤其是那些經營不善、試圖利用**在市場上賺錢的公司,前景黯淡無光。即使是一些盈利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利潤規模也有限,很難引起投資者的慾望和熱情。 縱觀上海和深圳兩個A**領域,雖然上市公司上千家,市值幾十萬億,但業績穩定良好、增長潛力大、發展前景看好的公司並不多。 A股投資者也在吃壕溝,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謹慎,而且不那麼容易上當受騙投資**,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選擇觀望,為了更精準地捕捉投資物件,盲目跟風投資的人越來越少。 大家都在觀望,投資氛圍不活躍,市場低迷成了自然而然的局面。
四、從投資者的角度分析在某種程度上,這並不完全是中國**市場不正常,而是投資者的眼光和思維沒有根據形勢的變化進行調整,用舊的眼光看待新市場,並沒有充分認識到中國已經發生的巨大變化。 目前,在中國A**領域的投資者中,仍有相當一部分老股東在初期就進入了A**領域的第一階段,而這些投資者中絕大多數都獲得了中國第乙個創業期的紅利,有的人甚至賺得盆滿缽滿, 然而,儘管A**領域已經走過了30多年的發展,社會經濟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這些老股東的投資思維仍然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用20多年前的舊觀念來看待現在的**市場, 在他們看來,**指數不應止損**是合理的市場表現,即使只是短期波動,也很快就能走出低谷。對於長期缺大**甚至無休止的起伏在心理上是無法接受的,這些老股東的投資理念還是20年前,供大於求的時候,他們無法正確面對已經面目全非的市場變化,可謂不合時宜。 其實,所謂中國第一市場的低迷,是市場經過一定發展階段後的正常表現,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並不異常,不需要任何3000點來保衛戰,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整頓,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或漲跌都是市場自然執行的結果, 寄希望於A股重回初創期的輝煌是不現實的。
第五,分析中國整個金融投資市場格局自2024年上海A**領域推出以來,不僅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整個中國金融投資市場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上世紀90年代初,**市場幾乎成了中國人唯一的投資渠道,老百姓手中的資金擠在這座看似擁擠的單棧橋上。 可以說,在上世紀90年代初,**市場是中國投資的唯一選擇,具有絕對的壟斷地位。 然而,在經歷了本世紀初以來的房地產熱潮,以及保險市場、信託市場、理財市場、商品市場、**市場的興起之後,中國人有了越來越多的投資渠道和選擇,而隨著滬港通和深港通的推出,一些合格的投資者也可以通過這兩種機制投資香港**, 可以說,從本世紀初開始,整個中國投資市場格局被徹底顛覆,**市場支配地位的局面一去不復返。如今,**市場只是乙個普通的投資市場,當房地產市場或者其他金融市場有較好的回報時,資金自然會流出**市場,這時**表現不佳是合乎邏輯的,不值得大驚小怪。 還必須指出的是,不斷暴露的市場腐敗也嚴重損害了投資者的信心,並進一步給當前的不活躍蒙上了陰影。
總之,a**領域到今天的狀況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雖然市場不活躍甚至低迷是事實,但不能說是完全不正常,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已經沒能起到中國經濟晴雨表的作用,還有很大的發展和提公升空間, 但不可能回到上世紀90年代初如火如荼的現場去買**。
為什麼中國樓市難以展現昔日的輝煌?
近兩年來,中國房地產市場不僅經歷了重大調整。
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已經降了一半。
一二線城市的樓價也普遍大幅下跌,樓價一路唱不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在此背景下,不僅大量投資者被鎖定在樓市,不少房地產開發商陷入財務困境,甚至面臨破產。 目前,我國樓市仍處於調整過程中,但與以往情況不同的是,全國樓市將被樓市分化格局所取代,整體樓市將逐步企穩。
目前,中國房地產市場仍處於調整過程中。
首先,經過近兩年的調整,房地產的泡沫空間受到極大擠壓,樓市起伏的空間被大幅收縮。 特別是在一些中小城市,樓市已經跌至谷底,甚至接近成本價。 因此,對於這些中小城市的樓市來說,樓價跌得不可挽回。 對於我國廣大的中小城市來說,由於人口外流,購買力不斷輸出,因此,除了少數自然稟賦條件較好的中小城市外,絕大多數中小城市的房價將很難有大幅上漲的可能, 但由於樓價水平已經很低,**的可能性並不大,即使未來樓市前景黯淡,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也只是緩慢下跌。這意味著,中國中小城市的樓市將逐漸趨於穩定,或趨於穩定而回落。
對於中國。
對於一二線城市來說,雖然人口和購買力一直處於持續流入狀態,但由於疫情前20年的樓價不斷上漲,未來兩年樓市價值空間已經透支。
一二線城市整體樓價跌幅明顯,但樓價整體水平仍然居高不下,完全脫離了普通購房者的購買力。 這意味著:
一二線城市的樓市已經成為少數人的購房遊戲,而且絕大多數人都是。
在一二線城市生活和工作的人只能租或買**共有產權房屋。 因為。
一二線城市的樓市將廣大市民及其購買力排除在外,結果,他們也將失去已經飆公升的購買力和財政支援。 事實上,現有的。
一二線城市的樓市並非鐵板一塊,極少數購買力強的人群對環境好、區位好的優質樓盤仍有較強的承載能力,但中心城區以外的偏遠地區樓價普遍偏弱,甚至還在下跌。 這意味著中國。
一二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處於分化狀態,有漲有跌,但總體上是企穩的。
具體來看,從供求關係來看,就全國而言,我國城市人口人均居住面積已達到35平方公尺,是乙個比較寬敞的居住面積。 可以說,如果不考慮地區差異,中國樓市的供求關係已經基本達到均衡狀態。 但是,由於樓市供需關係的區域差異較大,例如中西部地區的樓市供過於求,但東部地區,尤其是沿海發達城市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短缺。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為了穩定樓市,國家和地方對樓市的調控政策也不同,現在,中西部地區的樓市已經基本放鬆了限購措施,東部地區尤為明顯。
一二線城市仍然採取了更嚴格的購買限制,以遏制購買力過度湧入東部。
一二線城市。 目前,雖然我國房地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有所下降,房地產景氣的局面有所消退,但國家仍將房地產作為重要的實體經濟產業。 這也意味著房地產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得到了國家的支援和保障。 從市場心理來看,隨著我國樓市開始企穩,社會的住房心理變得非常理性,盲目跟風進入樓市的現象已經消失。 在這種背景下,那些哄抬樓價、炒房的投機者,不僅沒有獲利機會,甚至落入投資陷阱。
總而言之,中國樓市已經開始逐步企穩,正在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樓市漲跌不休,尤其是過去繁榮的局面。 這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來說是一件大事。
(作者為香港期刊傳媒協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