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是一門藝術,要想做到極致,讓每一次焊縫都有靈魂,就要靠三點感知和七點執著。 “齊魯時代的典範,”程平說。 帶著這份執念,程平和他的團隊不斷發明創造,填補了國內焊接領域的多項空白。
新舊合作,推動技術進步。
在程平看來,科技在進步,時代在進步,只有不斷創新焊接工藝,才能應對更複雜的作業場景。
剛入行時,沒有老師教他,於是程平主動向工廠的師傅學習焊接技術。 如今,工廠裡高學歷的人才越來越多,更需要有經驗的老師來教授技能。
2024年,成平創新工作室成立。 在工作室中,技術人員分為技能創新團隊和技術創新團隊。 “師傅深耕一線多年,有經驗但缺乏理論支撐,新學員理論知識豐富但缺乏實踐,兩人發揮各自優勢,可以推動焊接技術向前發展。 程平說。
面對進口閥門接合面無法修復的問題,他帶領技術團隊迎難而上,創新研發了硬質合金鈷基60真空冷焊修復技術,解決了朱雀二號運載火箭發動機後擺軟管焊接件承壓、國家重點深海勘探PB160合金定子焊接等難題專案,為我國航天和深海探測做出了突出貢獻。
從2024年開始,程平一直擔任國際焊接比賽的教練員,他帶領全國各地的學生為國家培養了50多名高技能焊接人才,其中一些人已成為新一代的工匠和勞動模範。
創新就是多思考一點,加倍努力。
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在生活中,程平總是告誡自己要做乙個“有愛心的人”。
2024年6月,在工作人員日常維護保養中,發現機組調節門結合面嚴重損壞,如不及時修復,會造成大規模停電。 而且根據招標流程,配件根本沒有時間購買新的。
時間緊迫,任務繁重,程平在實驗室多次測試,但由於兩種材料的接合面硬度不同,焊接表面總是有裂紋。 雷濛濛的夜晚,程平在單元裡憂心忡忡地在樓下踱步,全身被大雨淋濕。 “正是大雨的'神聖幫助',讓我想起了水冷降溫的方法。 程平終於突破了技術瓶頸,從而研發出司太立硬質合金真空水冷堆焊修復工藝,填補了國內空白。
創新源於積累和細節。 在程平的辦公桌上,有一本《特種裝置焊接技術》的書,裡面只有幾項與程平日常工作相關的技術,但他也會深入研究每乙個。 “知識是相互聯絡的,有時'嫁接'可以創造奇蹟。 程平說。
程師傅經常告訴我們,創新就是比別人多想一點,多走一步。 成平創新工作室成員魏堯告訴記者,工作室裡的發明創造大多是基於焊工日常工作場景產生的靈感,而這些發明解決的問題都是大多數焊工都經歷過的,所以成果轉化率非常高。
如果由於焊渣從高空墜落而著火,我該怎麼辦?焊工戴著厚手套,很難扭線怎麼辦?黑暗環境下沒有光源怎麼辦?......正是這些一線工人面臨的實際問題,導致了折疊式焊渣消防傘、手工氬弧焊自動送絲機、弧光收集再利用口罩的出現。 30多項動力焊接技術創新,10多項發明專利,每一次創新的背後,都是程平對焊接工作的思考和探索。
用技術來控制話語權。
國際比賽是對焊工技能的一次重要考驗和提公升,程平從參賽選手一步步到教練、裁判、評委,他發現國外的焊接技術遠不如國內的紮實,但“遊戲規則”卻是由他們制定的。
2024年,程萍帶隊赴北京參加創新展大賽,現場展出了手工氬弧焊自動送絲機,吸引了眾多參觀者。 其中一位外籍同事想花大價錢買乙個樣機,但程平婉言謝絕。 “這是我們國家自己的技術,只有我們擁有專利發明的越多,我們未來就越有可能有發言權。 程平說。
經過多年的努力,程平從未放棄過對焊接技術的改進。 為了提高對呼吸的控制,他反覆練習在刀片上焊接。 2024年4月,程平憑藉“刀片堆焊”的絕技,將焊絲、焊材、原刀片“三合一”,作為優秀專案在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中播出。
作為“鋼鐵裁縫”,程平將自己的光和熱奉獻給了焊接事業。 “要麼在創新工作室進行實驗,要麼在一線進行焊接。 這是程平給同事們留下的印象。 榮譽的背後,程平把工廠當成家,很少與家人共度時光。 程平很感謝母親的支援和鼓勵:“現在媽媽已經70多歲了,每次看到我的獎牌都很開心,但她還是時不時地告訴我不要止步於此,要有更高的追求和理想。 ”
愛、極致、嚴謹、敬業、創新,這是程平對工匠精神的最好詮釋。 26年前,第一根焊條在程平手中點燃,彷彿點燃了他對這份工作的信念。 焊接的火花炙烤著,照亮了這位“大國工匠”的前進之路。
記者 楊葉英、張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