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3日電如何從文明的視野研究中國人權?
崔白鹿著。
由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盧光進主編,吉林大學多學科團隊共同完成的《中國式人權文明概論》新書近日由商務印書館傅子出版社出版。 該書是國家社科重點專案“中國式人權文明新形態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中國式人權文明”一詞是本書的核心概念,也是編者提出的一種新的學術話語。 作為一部關於中國人權的理論研究著作,該書從文明的視角系統地研究中國人權,這在國內學術界尚屬首次,為構建中國獨立的人權知識體系做出了積極的嘗試。
《中國式人權文明概論》封面。
書中的觀點是,中國式人權文明是在乙個擁有五千多年歷史、擁有14億多人口的東方大國,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不斷尊重和保護人權而產生的一種新的人權文明形態。 中國式人權文明遵循馬克思主義人權理論的基本觀點,在中華文明的深厚沃土中成長起來,積極借鑑人權文明的優秀成果,是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建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形成的。
回顧人權文明發展史,我們從人權思想的產生,到人權概念的形成,再到人權成為普遍的國際原則,經歷了乙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在現代世界,人權融合了各種文化和文明的要素,形成了不同型別的人權,如歐美的自由資本主義模式、馬克思主義的自由主義和全面發展模式、蘇聯社會主義模式、聯合國的全球普遍性、發展中國家不可分割的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等。
但是,自從近代西方啟蒙思想家提出“人權”概念以來,其西方色彩就顯得尤為突出,解釋權也被西方國家壟斷。 時至今日,儘管西方世界的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觀一再被證明是侷限性、狹隘的,甚至被用作干涉別國的工具,但仍有不少人將其視為常態。 這種心態,既得益於美國和西方國家在世界範圍內的不斷擴張和價值輸出,也與其長期深耕人權理論研究和學術體系建設,以及其在人權話語中的主導地位有關。
本書主編陸廣進教授長期致力於人權的理論研究和國際實踐,主持撰寫了中國第乙個系列人權組織,起草了《國家人權行動計畫》,策劃和參加了國內外大型人權會議,促進了多邊人權交流與交流。 雙邊等領域。他在《建構中國人權研究:原因、認知與正規化》一文中寫道:“由於認識上的偏差和各種歷史原因,特別是'人權'概念是西方思想文化的產物,是外國產物,我們沒有真正梳理、總結和提煉中國人權作為一種知識體系和價值理論的成功實踐經驗。 而且我們仍然非常不善於構建中國自己的人權理論。 ”
盧光進認為,中國有自己的哲學、文學、法學、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中國也應該有自己的人權研究。 因此,用理論解讀中國人權的實踐經驗,構建中國人權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已成為中國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中國式人權文明概論》的出版,是中國人權研究的創新性理論成果。
全書分為總序和八章。 總文提出“中國式人權文明”,通過闡釋中國式人權文明的根源、背景、內涵、特點和全球意義,回答了為什麼有必要研究中國式人權文明的問題,為讀者理解本書的核心概念勾勒出一條主線。
前四章以時間為依據,從“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人權”開始,到“西方人權思想的介紹與影響”、“馬克思主義人權理論與中國革命”,再到“開闢人權文明新境界”。
書中特別提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人文思想、以人為本的思想、天下共謀、和平的思想等豐富的人權思想,孕育和產生了獨特的人權文明精神,在人權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人權觀同中國具體實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一條順應時代潮流、符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
在最後四章中,編輯們從“奉行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在發展中保護和促進人權”、“切實保護黨員的公民權利、政治權利和民主權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全球人權治理”四個方面進行探討,通過對中國人權道路的多維度解讀, 理論、制度、政策和實踐,展現了中國式人權文明區別於其他人權文明的突出特徵,用實證證明了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該書不僅著眼於中國,而且放眼世界,回答了中國為什麼走上了一條不同於美國或一些西方國家的人權發展道路,從文明的角度形成了獨特的人權文明實踐正規化這一重要問題。 在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之際,《中國式人權文明概論》的出版,不僅為讀者了解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知識參考,也為國內外中國人權研究提供了學術參考。 同時也為加強中國的國際人權話語提供學術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