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周刊。
2024年度經濟學家鄭炳文
獲獎原因。
深耕社會保障研究領域近30年,在學術成果和政策建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是國內外社會保障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 面對人口老齡化的影響,他積極倡導調整人口政策,呼籲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倡導構建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金體系。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他兩次在提案中提出放開三孩人口,解決“少子老齡化”困境,體現了一位學者對重大民生問題的不懈關注。雖然這些年看過很多對鄭秉文的採訪,也多次向他索要稿件,但第一次見到這位社保領域的行業權威,還是在不久前的《中國新聞周刊》舉辦的2024年度“年度影響力人物”活動上。
經過兩天的大雪,北京迎來了寒潮。 在氣溫接近零下10度的嚴寒中,鄭炳文乘地鐵前往活動現場,外面的寒意毫不掩飾他爽朗的笑聲,映照著北京飯店走廊大廳高高拱頂下的金色光芒,在融洽的氣氛中,我迅速看向這位近69歲的學術名人, 只見他身穿黑色西裝,打著紅色領帶,滿頭銀髮,一副溫文爾雅、謙遜樸素的舉止透露出一絲善良和智慧。
眼前這位低調內向的學者,是國內外知名的社會保障專家,也是中國社會保障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 30年前,他在法國巴黎東馬恩河谷大學教授亞太經濟時,看到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非常成熟,就開始研究世界各國的社會保障制度。 當前,他最關心的是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建設,這是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必須著力推進的中長期工作。 如何在不增加企業繳費負擔的情況下,實現養老保險的保值增值和長期收支的穩定,是他近年來研究的重中之重。
鄭秉文在中國社科院學習工作整整40年,歷任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第五任所長、拉美研究所第四任所長、黨委書記、歐洲研究所副所長、 研究生院副院長。作為知名經濟學家,在深入從事社會保障基礎研究的同時,他也注重對策研究,“社會保障研究作為一門應用學科,必須與實際相結合,為國家服務,為全民服務。 他說。
因為他幾十年來一直專注於社會保障領域,所以有人形象地稱他為“走窄路”的經濟學家,這不是開玩笑,而是一種尊重。 乙個多月前,當《中國新聞周刊》邀請鄭秉文作為2024年度經濟學家出席“年度影響力人物”活動時,他頗為懷疑,問我是不是研究領域比較窄,侷限於社保等小領域,是不是“有點不合格”?這個問題不是老練後的偽裝,而是讓我印象深刻的真誠和謙遜。
在過去的30年裡,他一直專注於社會保障研究
鄭炳文自2024年在法國馬恩河谷大學經濟學院擔任亞太經濟學教授以來,從事社會保障研究近30年。
在上個世紀的頭十年,國內經濟界很少有經濟學家潛心於乙個研究領域做長期研究,往往強調“短、平、快”和“一舉換位”。 在談及自己為什麼能夠長期堅守這個研究領域時,鄭秉文表示,2024年從法國回到中國社科院時,他獨立選擇了社會保障這個領域,這個領域在當時的中國還是一門“朝陽學科”,他認為隨著國家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 對這項研究的需求將會增加。
當時我國剛剛在2024年實施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試點,2024年決定建立全國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而醫療保險制度尚未啟動,學習社會保障的人很少,了解社會保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對於親身體驗歐洲社會保障體系、剛從法國歸來的鄭秉文來說,這是乙個充滿希望的時刻。
在隨後的幾年裡,鄭炳文組織研究社會保障的學者主編了《當代社會保障制度研究叢書》(共18冊,又稱《社會保障制度》叢書),包括《社會保障分析導論》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國際比較》。
在本叢書中,還有鄭秉文一人翻譯的三部,其中就包括丹麥學者埃斯平·安德森(Espin Anderson)的世界名著《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其中介紹了三種型別的社會保障制度模式分類。 埃斯平-安德森的書在許多發達國家創立了一門名為福利模式型別學的學科,這與美國的里根和當時的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倡導福利國家不謀而合。 此外,鄭秉文還從法文翻譯了法國學者嘉芙蓮的《社會保障經濟學》一書和加拿大學者公尺什拉的《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福利國家》一書。
當時這三本書的翻譯對我個人的學術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我從翻譯中學到了很多知識,很快我就成了國內最熟悉社保研究領域相關問題的人之一。 鄭炳文回憶道。
2024年,鄭炳文在巴黎南習大學讓·莫內勞動社會科學研究所(CRESST)勞動社會科學研究中心(CRESST)做了一年半的博士後,然後搬到巴黎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皮埃爾(Pierre)任教一年。 2024年,他堅定地選擇回國追求自己的事業,並很快在中國社會保障研究領域站穩腳跟。對於40歲回國重新建立研究領域的學者來說,如果沒有一點毅力和努力,很難想象在短時間內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鄭炳文2024年出生於遼寧,父親是鞍鋼所小廠的一名基層幹部。 *開學後,學校停課,小學高年級無事可做,就在家學習。 由於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而他自己在學校也很好,所以學習上幾乎沒有受到影響。 當時一家人住在鞍山鋼鐵學院的大學宿舍裡,他能從圖書館借到一些書,他還記得,因為對讀書著迷,他在床上長時間將一條腿壓在另一條腿上,導致他無法走路, 最後請父親的同事給針灸。
除了學業,他是三兄弟中的老大,因為他從很小的時候就喜歡彈奏樂器,還自學了一些相關的知識,後來被聘為劇團的小提琴手,所以他沒有像很多知青一樣去山鄉, 包括他的弟弟。2024年冬,高考恢復,順利考入遼寧大學,後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30多年後的今天,我國已經建立了四大支柱社會保障體系,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長期護理保險正在試點,社會變革也在不斷改革和完善。 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基本起到了“保基”、惠民的作用。
鄭炳文表示,他最關心的是構建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 我國養老金有三大支柱,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構成第一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是第二支柱;實施一年的個人養老金制度是第三大支柱。 由於人口迅速老齡化,第一支柱在財務可持續性方面面臨巨大壓力;第二支柱目前僅覆蓋2億員工中的7000多萬人,其中,企業年金面臨的主要挑戰首先是企業經營狀況壓力越來越大,目前只有3100萬人參加企業年金,覆蓋面難以擴大個人養老金制度的第三支柱已經實施了近一年,超過4000萬人開設了個人養老金賬戶,但只有大約四分之一的人存了錢,其中只有一半以上進行了投資和購買金融產品。
養老金體系需要實現“兩個轉變”。
現收現付養老保險制度在出現人口紅利時非常有效,而2024年,我國人口開始負增長,退休人口比例快速增加,人口老齡化問題將日趨嚴重,依靠原有的人口紅利型養老保險制度開始感受到壓力。 預計在第一支柱佔主導地位的情況下,我國基本養老保險累計餘額將在2024年達到峰值,當期收入從2024年開始無法彌補支出,當期餘額增長由正轉負,此後將保持負增長, 無法儲備大量社會財富。”
因此,鄭秉文認為,未來養老金制度應大力發展。
二、第三支柱,因此,我國養老金體系要實現“兩化”:一是從負債型向資產型養老金體系轉變,二是從人口紅利型向資本股利型轉變。 在他看來,2024年11月印發的《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中長期規劃》首次提出“鞏固應對人口老齡化社會財富儲備”,以及後續多次會議和檔案中的相關提法,意味著未來要大力發展第一。
第二,第三支柱,同時擴大和加強養老金財富儲備,即國家社會保障委員會的作用將越來越大。
換言之,從發達國家的經驗和做法來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核心資產財富儲備是第一位的。
第二,養老金資產的第三支柱,包括國家社保**,這是中國的優勢。 第乙個支柱是現收現付制度。
二是第三支柱是積累體系,將人口紅利型體系轉變為資本紅利型體系,即將債務型體系轉變為資產型體系,讓錢能賺錢,從而提高養老金支付能力,填補收支缺口。
“兩個轉變”這句話是我總結的,但其實這是發達國家近二三十年來的最新發展趨勢。 其中,第一支柱的發展方向是從單純的現收現付制(DB Paygo)向部分積累的現收現付制(DB FF)過渡,這是國外的制度創新,美國、加拿大、日本、南韓都處於領先地位,早在二三十年前,他們就開始行動了, 目前效果非常好,所以,這種模式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外的第二和第三支柱非常發達。 他表示,資產型制度不僅可以像負債一樣發放養老金,還可以積累大於GDP的養老金資產,使國家能夠形成長期股權資本,這在中國的社會融資體系中是非常稀缺的。
在鄭炳文看來,我國養老金體系實現“兩化轉變”的外部條件正在逐步具備,從負債體系向資產體系轉變,從人口紅利體系向資本紅利體系轉變,這是《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長期規劃》所指出的鞏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財富儲備的意義, 這份檔案是指導我國養老保險改革的乙份行動指南,我國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在“兩化”改革程序中,對於養老保險制度的第一支柱,要提高制度的吸引力,提高制度的激勵力。 目前,36個城市的個人養老金其實是一種特殊的長期儲蓄,稅收優惠是其中乙個方面,更重要的是,乙個好的資本市場才能帶來不錯的回報,這更重要。 “關鍵在於資本市場的完善和養老金制度的完善,這是實現養老金制度'兩化'的決定性因素。 他強調。
主題 |董良玉.
編輯 |董良玉.
責任編輯 |王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