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中國時報)net.CN)記者吳敏北京報道。
新法實施後,我國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已經從“三杯酒”到了“斷筋斷骨”的地步。 康美藥業、大智慧等司法案件不僅給上市公司敲響了警鐘,也讓董事和高階監事看到了自己的執業風險。
購買董責險已成為上市公司轉嫁風險的主要手段。 根據Wind資料的不完全統計,自2024年以來,共有309家上市公司發布了購買董責險意向的公告。
在購買董責險的上市公司中,民營企業佔比超過70%。 究其原因,民營企業的董事、監事和高管大多是職業經理人,在面臨的法律責任風險明顯增加後,他們開始越來越重視董責險的風險轉移功能,這與國有企業更注重董責險的公司治理功能明顯不同。
309家上市公司計畫購買董責險
董責險自2024年引入中國以來,已經發展了20多年。 然而,由於對國內保險的認識不足,它一直屬於小眾的邊緣型保險。
然而,近年來,A**油田的風險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2024年正式實施的新**法確立了“中國式**集體訴訟制度”,大大增加了A股上市公司及其董事、監事、高管面臨的訴訟風險。
讓董責險真正進入大眾視野的標誌性事件,是發生在2024年底的康美藥業金融詐騙案。 當時,康美藥業被判處520,000名投資者補償投資損失2459億元,當時的董事、監事和高階管理人員也要承擔連帶責任,即使是連帶責任最少的獨立董事,責任金額也超過1億元。
巨大的差距在於,康美藥業這些獨立董事的年薪只有10多元。 昨天他還是一家上市公司極具魅力的高管,今天卻成了負債上億的黨。
之後,董責險迅速公升溫,迎來了一波保險熱潮。 據《華夏時報》不完全統計,2024年至2024年,在上交所、深交所等公共平台披露購買董責險計畫的上市公司數量分別為119家、248家、337家,漲幅分別為%。
自2024年以來,披露購買董責險計畫的上市公司數量為309家,低於2024年另一方面,董責險不是強制性的,主要依靠上市公司主動的風險管理意識。 此外,考慮到今年實體經濟發展的挑戰,也有上市公司出於節約成本的考慮。
近日,上海城發律師事務所保險業務團隊發布的《中國上市公司董責險市場報告(2024)》顯示,在所有購買董責險的A股上市公司中,製造型公司數量遙遙領先,佔比超過60%。 同時,在購買董責險的上市公司中,民營企業佔比近75%,中外合資企業(含港澳台合資)佔10家5%,國有企業佔4家6%,外商投資(含港澳台投資)佔10%。
至於購買董責險的原因,上市公司在擬購買公告中給出了答案。 例如,金陵藥業表示,為公司及其董事、監事、高階管理人員購買責任保險,有助於強化公司風險管控體系,保護相關人員權益,促進其全面履職,降低履職過程中可能造成的風險或損失。
從投保金額來看,目前A股上市公司的董責險保單限額主要為4000萬至6000萬元,其次是8000萬至1億元,最常見的保單限額為5000萬元和1億元。 除去部分未在公告中披露相關資訊的上市公司,2024年最低保單限額為800萬元,最高保單限額為7元5億元,後者由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中國快遞物流綜合龍頭企業“順豐控股”發行。
2024年12月26日,中國**集體訴訟調解案首例澤達益盛案調解成功,科創板7000餘名投資者獲得賠償28億元,本案繼康美藥業案之後,再次釋放出集體訴訟未來將給上市公司帶來鉅額民事賠償的訊號。
需要指出的是,澤達益盛已經發布了關於董責險保險的保險公告,公告中披露的保險限額為5000萬元,也就是說,如果本案的調解結果是保險人事先同意的,保險金額將不足以賠償投資者的全部損失。
上海城建律師事務所高階顧問王敏指出,鑑於投資者索賠風險上公升,建議A股上市公司考慮政策限額不低於1億元的購買政策。
京時律師事務所高階合夥人陳雷波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購買董責險對市場有積極影響。 一方面,上市公司為個別董事投保後,可以有效減少因害怕決策失誤而造成的薪酬,鼓勵董事大膽決策。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購買董責險後,會引入保險機構作為外部治理機制,對個別董事的決策行為進行監督。
2024 年將有更多實際索賠
在歐美市場,因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而引發的訴訟和投資者訴訟時有發生,這引起了投資者和監管機構對高管勤勉盡責和盡職調查的關注。 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案例是2024年的安然公司破產。
安然公司曾是全球最大的能源、商品和服務公司之一,在美國500強企業中排名第七。 當時,安然的管理層是第乙個受到質疑的,包括董事會、監事會和公司高階管理層。 他們面臨疏忽、虛假陳述賬目、誤導投資者和個人利益的指控。 目前,董責險已成為歐美上市公司的必備品。
在香港市場,超過85%的上市公司選擇購買董責險。 主要導火索是2024年次貸危機和雷曼兄弟事件對香港金融市場的影響,促使香港的上市監管變得更加嚴格,證監會加大了對上市公司監管的人力、物力和機構投入,加強了跨境執法合作,在資本市場建立了“舉報人”制度。 對上市公司的調查數量激增。
不過,在A**領域,康美藥業雖然引發了上市公司對董責險的熱情,但與國際市場相比,保險費率仍然較低,保額率僅為25%。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研究中心研究主任朱俊生曾對《華夏時報》表示,要普及董責險,就必須通過司法力量保障董事受託責任的嚴肅性,各級法院應直接受理上市公司股東關於董事受託責任的訴訟, 而不是以監管部門行政處罰為前提。
朱俊生指出,英美兩國董事嚴格的受託責任是通過法治建立起來的,董事一不小心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甚至可能被罰款、破產。 除少數極端情況外,董事對上市公司股東的受託責任失效造成的損失往往是間接的、長期的,不僅監管部門難以立案查處,而且行政處罰的力度不足以產生廣泛的震懾作用, 因此,中國上市公司董事的受託責任需要通過各級法院的一系列具有威懾力的賠償判決來最終確立。
值得一提的是,自中國引入董責險以來,國內尚無上市公司公布該類保險的賠償案例。 究其原因,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系教師楊澤雲認為,一是保險少,賠償少。 其次,許多董責險公司都簽訂了涉及公司秘密的保密協議,保險公司基本沒有披露任何案例。
明亞保險經紀公司重客部經理潘耀斌曾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這也與董責險的產品特點有關,董責險的“長尾”特徵更為明顯。 但是,許多案件已經在法院審理過程中,預計在未來三年內,將提出相應的索賠。
根據《中國上市公司董責險市場報告(2024)》,2024年,某保險公司向某A股上市公司支付了最高3000萬元的董責險賠償金,案件從提出索賠到結案歷時4年, 這可能是迄今為止A股董責險市場中最高的保險賠付額。
考慮到董責險的長尾性質,王敏預計,2024年可能會有更多潛在債權轉化為實際債權,也會有更多新的可賠情形。
責任編輯:孟俊廉 主編:張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