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很多優秀的中醫在各個村子都很有名,但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由於缺乏“醫師資格證書”,逐漸衰落,現在的中醫雖然有正規的學校教育和習,但總覺得有些低人一等。
幸運的是,我從小看到家裡的長輩行醫,我想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但這個過程顯然不是那麼容易。
特別是小時候,爺爺治療過很多脖子上有腫塊的病人,當時我天真地問:“脖子上有腫塊怎麼辦? 你必須用刀把它切掉嗎? ”
爺爺笑著對我說:“別這麼麻煩,只是體內的痰溼凝結在一起,用中藥化排就好了。 ”
當時,我迷迷糊糊的,但後來我從學習習和成長中受益匪淺。
之前有個甲狀腺結節的患者,脖子上也有乙個明顯的腫塊,大約有鵪鶉蛋那麼大,質地堅硬光滑,按壓時沒有疼痛感,但會隨著吞嚥動作上下移動。
剛開始出現不大的腫塊時,他去看醫生說沒必要,但是沒有其他的對策,比如緩解調理等,只是不管不管自己可以好起來,但後來就耽誤了三年,也不小。
其實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心態:小病不用擔心,熬就好了。 結果,小病變成了大病,真是慌了。
這種現象的背後,一直存在著乙個誤區。 “小病不在乎”應確立在了解病因的情況下,通過日常關注,預防疾病的發展,還要配合定期檢查,防止疾病進展過快而延誤**。
甲狀腺結節由小到大,也是一樣,但症狀越來越多卻不注意,最後腫塊會壓迫到其他地方,引起聲音嘶啞、呼吸不暢、吞嚥困難等問題。
在對這位病人的詳細鑑別中,脈搏細而澀,舌苔白膩膩,舌輕,經常食慾不振,吃不下東西,沒有精神。
聽到這話,病人想知道:“你什麼意思? 我沒有很多痰,是嗎? ”
其實這痰溼就是因為他脾虛,對於體內的水濕來說,效率太低了,最後就要溢位來了。 例如,患者舌苔白膩,食慾不振,就是脾虛溼的寫照。
因此,要想解決問題,就必須解決脾虛痰溼的問題,要強健脾、化痰。
所以處方是:半夏、茯苓、連翹、玉金、浙江脆皮。
先用了十劑後,患者食慾明顯增加,疲勞也減輕了,狀態也越來越好,不到三個月,就再也感覺不到結節了,然後檢查確實沒了。
讓我們回到這個食譜:
半夏、茯苓是極具痰、健脾、解溼的藥物,專門針對痰溼,如果脾臟得到滋養,可以更好的控水止溼;
再用橙葉和薑黃,起到安肝解鬱的功效,疏通經絡,使痰、溼、瘀不易堵在一起;
浙連翹主要負責關鍵的散痰、消腫,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體內毒素排出後,身體狀態自然會恢復。
一般來說,結節的問題並不複雜,但它是痰和溼垃圾堆積的產物,只要找到病根並清理即可! 同時,也希望一些平時無症狀的朋友,不能吃藥,把心放在肚子裡,但要注意,定期檢查,不要錯過病情的最佳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