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養老產業和養老產業的國家戰略。 《“十四五”全國養老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強調,要大力發展銀髮經濟,促進老齡事業和產業、基本公共服務與多元化服務協調發展,努力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元需求。 本期將邀請專家探討相關問題。
老齡化社會的長壽時代催生了白銀經濟。
白銀經濟的主要領域和行業有哪些? 為什麼強調大力發展銀髮經濟?
方連泉(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所研究員,世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秘書長):銀髮經濟,又稱老齡化經濟,是一種為老年人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經濟活動。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上就提出了白銀經濟的概念,2024年,歐盟將其定義為與人口老齡化和50歲以上消費者支出相關的經濟機會。
總的來說,白銀經濟涵蓋了老齡化業務和老齡化行業的整個領域。 其中,老年人的事業主要體現在引領作用或起著主導作用,老齡產業更強調市場的作用。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養老產業統計分類(2024年)》對養老產業進行了細分,共分為養老養老服務、老年醫療衛生服務、老年社會保障等12大類,主要集中在二、三產業,包括服裝等傳統物質消費、 衣食住行、使用,以及醫療、護理、養老等服務消費,以及科技賦能的文化、藝術、體育、智慧產品和服務,以及老年人居家和公共場所,具有產業鏈長、輻射覆蓋面廣、業態複雜多樣等特點。
人口老齡化催生了白銀經濟。 2024年,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到2024年底,60歲及以上人口將超過2人8億人,佔19預計到2024年將達到8%,這意味著三分之一的人是老年人。 大力發展銀髮經濟,既是改善老年人生活和福祉的需要,也是順應經濟社會結構轉型的趨勢。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白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據統計,2024年,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已覆蓋城鄉領取養老金福利3億人,**支出為63萬億元,為老年人消費提供物質保障。 未來10年,預計每年新增退休人員超過2000萬人。 在龐大的老年人群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精力充沛的年輕老年人。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60至69歲的年輕老年人數為15億人(佔老年人總數的一半以上)擁有與就業市場相輔相成的知識、經驗和技能。
隨著生活水平和健康期望的提高,老年人的消費意願和能力不斷增強,消費方式趨於多元化,醫療、繼續教育、文體旅遊、康養服務等趨於普及。 同時,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老年網際網絡人口的快速增長,以及電子商務、遠端醫療、智慧養老向老年人生活的滲透,進一步激發了銀髮經濟的增長潛力。 在資本市場上,不少上市公司加大了在養老領域的投入,積極布局養老產品、養老金融、養老服務、養老地產等。 此外,一些大中城市已將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設納入發展規劃。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老齡工作,加強頂層設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檔案,推動銀髮經濟高質量發展。
首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公升是一項國家戰略。 《十四五規劃綱要》和《到2024年遠景目標》概述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的實施。 2024年印發的《中國共產黨關於加強新時代老齡化工作的意見》提出,要積極培育銀髮經濟,發展適齡產業。 2024年印發的《全國養老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十四五”規劃》要求,從養老產品研發、優質產品推廣、鼓勵產業集群發展等方面,對全國銀髮經濟的若干重點發展領域進行規劃布局。
二是堅持養老事業與老齡產業協同發展,兩輪驅動。 近年來,國家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強調普惠共擔原則,完善居家養老、社群養老、機構養老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 2024年5月發布的《全國基本養老服務清單》進一步強化了老年人服務保障底線。
三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調動民間力量參與。 2024年,《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出台,從國家層面推動養老服務相關產業發展,在財政、土地、稅收、就業等方面給予諸多政策支援,社會力量越來越多地參與養老產業領域,不僅拓寬了投融資渠道, 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就業創業機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積極推進養老產業領域各項體制機制改革。
四是不斷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為老齡事業和老齡產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國家推動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養老和醫療兩保障制度基本實現全覆蓋。 醫保報銷水平不斷提高,養老福利津貼制度日趨健全。 自2024年以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開始試點,到2024年,已覆蓋近17億人口不僅加強了對殘疾老年人的保護,也帶動了護理服務行業的快速增長。 隨著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和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銀髮經濟佔GDP的比重將不斷上公升,對拉動內需、培育新興產業、促進就業等起到重要作用。
把握老齡行業未來發展方向。
“60後”和“70後”群體逐漸步入老年,銀髮經濟將帶來怎樣的新圖景和新變化?
黨俊武(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老齡研究中心副主任):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長壽時代的到來,將對我國供需結構的轉變產生重要影響。 一方面,面向全人群、全生命週期的健康管理需求不斷湧現。 另一方面,現有的供給體系仍難以提供相應的產品和服務,老齡化經濟潛力巨大。 全面推進老齡產業發展,將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新一輪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
一般來說,老齡產業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適應老齡化社會需求的整個供應體系,即“大老齡產業”; 二是滿足個人全生命週期需求的產品和服務體系,即“中老年產業”; 三是針對老年人需求的產品和服務體系,即“小老齡產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老齡產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初步形成了老齡化金融產業、老齡化製造業、老齡化健康產業、老齡化服務業、老年宜居產業、老齡化文化產業。 這是市場自覺適應老齡化社會和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具體體現,代表了未來中國經濟的新方向。 實踐表明,老齡產業是“勞資科技”密集型產業,大力發展老齡產業有利於充分就業、擴大消費、促進投資。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中長期以來,我國中老年群體的消費需求仍將持續突出,老齡化產業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與人口老齡化產生的各種需求相比,我國老齡產業的發展相對滯後。 中國是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老齡產業的潛在需求難以估計。 根據中國老齡化研究中心**的資料,到2024年,老齡化產業的潛力將佔GDP的五分之一,到2024年將佔GDP的三分之一。 特別是“60後”和“70後”相繼進入老年,這將給老齡行業帶來新的圖景。 “60後”和“70後”總人口超過4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追求健康、投資健康養老的意識也較強。 整體來看,其消費需求和對老年生活的長期安排,對未來養老產業的發展趨勢有著深遠的影響。 因此,需要關注消費能力、需求水平、認知能力等方面的新特徵和變化。
根據中國老齡化研究中心2024年發布的《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21-2022)》,從2024年到2024年,中國老齡產業將在多個方面產生需求。 例如,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醫療保健、姑息治療等。 適齡產品及老年人製造產品、一級輔助器具等; 適齡改造、適齡環境及長者服務等; 養老金融領域的老年人個人理財產品及養老行業金融支援。 從長遠來看,從2024年到2024年,隨著“70後”和“80後”群體進入老齡化,我國老齡產業的需求將在消費模式、需求水平、需求內容等方面發生較大變化。 例如,線上消費模式更加普遍,精神文化、終身學習和習成為老年人追求的重要內容,對智慧養老和技術幫助老年人的需求日益突出。 此外,老年人服務延伸將進一步擴大,體育、旅遊、文化、教育、法律等領域的服務需求也將大幅增加。
預計未來10年,每年新增老年人口將超過2000萬人。 他們受教育程度較高,經濟基礎較好,資訊渠道多樣,更加重視精神文化生活。 除傳統康養外,老年教育、心理諮詢等智慧型健康產品**、精神文化服務及產品、老年人可穿戴健康監測裝置及智慧型輔助裝置、老年人健康生活解決方案、家庭健康機械人等人工智慧產品、中醫養生養生及產品等也將受到青睞。 充分利用大資料,精準提供高品質、多元化、多元化、適齡化、個性化的消費產品,將是老齡化行業發展的方向和趨勢。
當前,需要從頂層設計、中層規劃、底層運營等方面對老齡產業及其各個細分領域進行中長期戰略和政策安排。 通過著力構建養老健康產業體系、養老製造業科技創新、提公升養老服務業質量、改善養老環境、構建老齡產業金融支援體系、繁榮養老文化產業、打造老齡產業品牌, 優化老齡產業布局,提高老齡產業標準,培養老齡產業人才,推動老齡事業與產業、基礎公共服務與多元化服務協同發展,努力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要努力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的需求。
各地區、各部門在推動老齡事業與行業協調發展方面有哪些實踐探索?
馮文萌(發展研究中心公共行政與人力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高度重視應對人口老齡化,將其作為國家戰略,不斷推動老齡化事業和產業的快速發展。 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探索,進入養老領域的各類主體快速成長,相關產品和服務不斷豐富,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和做法。
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方面,養老機構數量增加,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城鄉居家養老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更好地滿足居民各項養老需求。 截至2024年底,全國共有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36萬家,床位812萬張,超過六分之一的農村農村設有養老互助機構或設施。 非公有制經濟作用進一步強化,公共、民間、民間援助數量逐步增加,普惠養老覆蓋面顯著擴大。 上海、北京、南京、杭州、溫州等地形成了以機構為主、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在為機構養老提供專業護理的同時,還提供多種形式的上門服務。
在養老產品和服務方面,近年來,養老產業已形成涵蓋養老保健食品、養老日用品、輔助器具、可穿戴器械、中醫養生、家庭適老、老年旅居、老年金融及老年交友娛樂等發展趨勢,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濟南、煙台等地將舉辦不同形式的養老產業國際博覽會每年,各種新產品和服務層出不窮。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老年人輔助器具有4000種,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普通老年家庭的適配改造費用已降至1萬元左右。 依靠新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在晚年提高了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
在醫療衛生服務方面,各類醫療產品和服務日益豐富,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 例如,智慧型藥盒利用資訊科技和人工智慧技術對藥物進行管理,提醒老年人按時按量服藥,通過監測藥物使用情況及時發現老年人重複用藥的現象智慧型馬桶的出現,可以讓老年人在家上廁所的同時更方便地完成體檢研發廚房氣體檢測和自動開窗裝置,可有效提高聽力障礙或行動不便的老年人的居家安全。 與此同時,醫療養老、醫療等多種形式的綜合醫療養老服務也得到了快速發展。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證醫療養老機構7000家。 目前,首批國家級醫養融合示範區和示範機構的評定工作也在全國有序開展。
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試點推廣,一方面減輕了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負擔,另一方面極大地撬動了市場需求,殘疾人(痴呆)和半殘疾老年人的長期照護服務發展迅速。 2024年,49個試點城市中近1個城市參加了長期護理保險7億人,近121萬人享受福利,**支出1044億元,近7700家長期護理保險定點服務機構,33萬多名護理服務人員。 特別是在農村地區,長期護理保險的實施帶來了多重好處。 例如,在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由於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提供的費用支援,村衛生室的醫護人員為村里的殘疾和半殘疾老人提供日間保健服務,讓這些老人以較低的成本享受到專業的醫療服務, 大大減輕了家庭負擔。
此外,煙台、蘇州、六盤水等多個城市已將康養產業作為本地區待培育的新興產業,相繼出台了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畫等具體規劃。 北京是最早出台居家養老服務規範的省份,隨後蘇州、杭州等地陸續在區域層面出台居家養老服務規定,大力推動居家養老服務向縱深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老齡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檔案,推動銀髮經濟高質量發展。 為進一步擴大養老機構總供給,助力養老企業發展,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先後印發《養老全納養老城企聯動專項行動實施方案(試行)》和《養老育兒服務行業紓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探索支援社會力量和地方合作,增加養老養老服務機構對養老機構的需求。有效提供普惠養老金。為提公升養老服務體系質量和服務水平,民政部等部門先後印發了《養老服務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和《養老機構分類評價國家標準實施指南》,積極開展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和養老服務體系提公升專項行動。居家和社群基本養老服務。為完善老年人健康保障體系,國家衛健委等部門牽頭制定實施《關於建立健全老年人健康服務體系的指導意見》、《關於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推進老年病防治的通知(2023-2024年)》。 本文**: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