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至12日,**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會議指出,要堅持不懈地抓好“三農”工作,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樹立農業大觀和糧食大觀,把農業建設成為現代化大產業。
糧食安全始終是國家政治經濟的重要保障,也是重要的民生問題。 會議強調“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強調新發展格局下依靠自身力量穩住中國飯碗的極端重要性。
10月30日,在博鰲亞洲論壇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第二屆大會上,與會嘉賓圍繞“倡導全球合作促進糧食安全”主題,就糧食安全熱點問題展開討論。
根據國際竹藤組織全球政策** Scarrado,《2024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估計,全球有20億人無法定期獲得安全、充足和營養的食物。 特別是,非洲一半以上、拉丁美洲三分之一以上和亞洲五分之一以上缺乏糧食安全,無法實現糧食安全。
扎根中國,亞太物流聯盟主席崔忠福指出,從國內來看,截至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多斤,人均糧食480公斤,雖然口糧基本自給自足,但部分需求仍需通過進口來滿足。 糧食安全不能放鬆。
收緊糧食安全,風險問題需要特別關注。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於英紅總結了糧食安全面臨的主要風險,一是三年疫情導致的經濟衰退,二是區域衝突,三是全球變暖,四是極端氣候變化。
種業、耕地和農業機械是農業的三大支撐。 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陳光耀就種業創新發表了看法。 陳光耀指出,全球種業是農業晶元,我國種業與國際先進種業還有差距。
保護耕地,提高耕地質量,是國家的一項重大計畫。 中國工程院院士羅希文表示,從耕地角度看,他保障了糧食安全。 羅習**調整,一是實現耕地數量,二是提高質量,通過科學的耕作制度、種植制度、施肥制度、灌溉制度提高土壤肥力。 “現在中國有三分之二的低產田和三分之一的高產田,如果能逆轉,三分之二的高產田和三分之一的低產田,那麼中國的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將是最好的。 ”
中國工程院院士鄒雪強調了農業機械的重要性。 鄒指出,增加農業生產收入、提高農民效益,最重要的途徑是依靠科技創新。 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農業生產中的大部分體力勞動將被機器所取代。 因此,要培養一大批能夠創新科技的人才,提高科技含量特別是機械化水平。
如何確保糧食安全?
崔仲福對構建糧食安全新格局提出五點建議,一是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共同構建糧食命運共同體;二是加快數位化轉型賦能,引領食品產業鏈和第一鏈現代化公升級三是加強安全監管,築牢食品安全屏障;四是踐行大糧理念,確保糧食安全;五是加強食品網路建設,構建利益共同體。
中國農業大學講席教授、國際農業研究諮詢小組主任範勝根表示,要加強國際合作,以開放的心態、開放的理念維護中國農業糧食安全,用技術和創新為農村發展貢獻力量,也要為世界和世界提供解決方案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