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南某地新建的乙個小區裡,搬回來搬進來的村民們豎立了一座巨大的石碑,上面寫著村名。 這樣一來,新社群就有了兩個名字,乙個是“國際社群”,另乙個是“壯村”。
原來,在這個小區裡,不僅有商品房,還有拆遷村里村民的搬遷樓。 購買商品房的居民對這種做法不滿,認為村紀念碑缺少規劃、建設等部門的相關程式,也會導致社群名稱的混淆。 搬遷村民認為,在村子原址上重新豎立村民石碑,是儲存村子記憶的一種方式,這種做法是可以理解的。 看來,如何留住懷舊的記憶,確實是乙個大問題。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大量農村人口遷入城市,導致許多村莊“空心化”,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此外,還有許多城中村和郊區村,它們已經完全消失,成為村莊形態,成為現代城市的一部分。
為了留住記憶和懷舊,近年來,許多地方都建起了村落紀念碑,修繕了村敘,並騰出場地建造了村史館、村志館、民俗館等,並專門收集了代表村史的老物件。
這些措施在儲存村莊的歷史和懷舊記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也要注意的是,很多做法還是膚淺的,比如很多村的村史館建成後,只在上級視察或團隊來訪時開放,平日很少對村民開放,基本處於“鐵將軍”守門的狀態。
鄉村是傳統文明的發祥地,地方文化的根不能斷,鄉村不能成為荒蕪的鄉村、留守的鄉村、記憶中的故鄉。 村名和地名一樣,像古樹、古橋、古民居一樣,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資訊和文化內涵,記載著鄉村歷史、信仰、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是當地文化和懷舊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 挖掘和保護只是第一步,關鍵是要利用它,活起來,火起來,而不僅僅是擺出一副秀場,裝飾外牆。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鄉村文化振興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重塑地方文化,打造鄉村精神家園,築牢鄉村振興之根,保障鄉村社會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對於村史博物館、民俗風情博物館等傳承歷史文脈的重要載體,不僅要提高利用效率,讓村民真正在其中找到鄉愁,還要將其作為發展鄉村文旅產業的優質資源,將村史博物館的規劃建設與鄉村旅遊的發展結合起來, 使之成為遊客體驗當地文化的重要場所。
要留住鄉愁記憶,實現鄉村文化的振興,就要培養對鄉村文化的自信,喚醒農民的參與意識,既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參與建立歌舞隊、書畫社等,又能引導村民展示老鄉村工藝品, 農村春晚、農田勞作等場景通過短播、直播等新渠道呈現。總之,多重措施同時進行,共同留住懷舊的記憶。
李偉,大眾報紙和農村公共評論員。